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周围开始弥漫着浮躁,充斥着迷惘。有人唉声叹气、有人沉沦没落、有人心事纷纭,不知今昔是何年,不知明朝在何方。疑虑和担忧,在人们心头凝聚;信心和信誉,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稀缺。 这是咋的了?“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豪情万丈,信心百倍;丰衣足食了,我们却萎靡了意志,丢失了信心? 千年之首,世纪开元,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大课题:西部大开发、加入WTO、通货紧缩……但信心问题也是万万不可小视的,因为,眼前的许多问题,政治的或经济的,都与信心相互关联,甚至可能此长彼消。 可以说,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的背后是人气不足。路人皆知,中国出现了商品过剩,但这种过剩并非消费饱和,而是“买不起”的过剩,是“不敢消费”的过剩。说白了,现实的情形是,农民没钱买不起,城里人有钱不敢花。 不是吗?经济下滑,就业岗位减少,挣钱本来就不易;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由最初明显的“给好处”阶段转入支付成本阶段,人们预期未来支出的压力加大,花钱愈加谨慎。于是,不管你怎样盘算,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那六万亿,就是不怎么动窝。 如今社会的心态,工人怕下岗,干部怕分流;政府官员已从“永久牌”变成“飞鸽牌”,企业在市场的风口浪尖上飘摇,说不定那一天就会折戟沉沙;从前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也要限期“断奶”,自寻出路。转轨加转型,许许多多的忧虑在人们心头萦绕,挥之不去:明天我还有没有工作,今后住院看病谁来管?孩子上学得花多少钱?人老体衰之日,靠谁来供养我们? 仔细分析,眼下百姓的危机感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来临,许多人的意识和知识结构明显不适应,由此产生怕被社会淘汰的心理; 退休养老制度的改革,使人们不得不未雨绸缪,为自己的未来谋划; 住房从福利分配到货币化,许多家庭减少即期消费,攒钱或通过银行贷款买房;教育改革致使许多父母节省开支,为子女准备教育基金;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和淘汰出局的危险,节省开支,以防万一,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 或许,这就是改革伴生的“紧缩效应”。按理说,老百姓直面改革,不再指望国家,自己为改革支付成本,这是多年来求之不得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自身、对社会、对未来信心的减弱,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有人说,国民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信心经济。大家都看好,经济一定会向好。信心增,人气足,经济运行的节奏必将加快;相反,人气低迷,信心缺失,经济易陷入沼泽。 信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样鼓而舞之,怕是有些门道。 首先,应当增加政策的透明度,让百姓心中有底,调整预期。要象朱镕基总理告知大家的:“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措施都已经出台”,“改革不会降低人们现有的生活水平”。 其次,要创造有利可图的经济环境。尽快打破垄断,清除壁垒,让人们对收入增长有望,让投资者有必要的回报。 其三,尽快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构筑安全网,减轻人们的后顾之忧。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们这样默念着,信心在心头升腾。股市已经涨起来了,速度、物价、工资,还有人们的心气,都该升一升了吧。 中国新闻周刊 2000年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