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一路突飞猛进亦喜亦忧。人们不禁捏了把汗:本来已经十分吃紧的交通运输业能够支撑经济的持续超高速增长吗? 经济专家分析,中国经济的增长到今年6月将达到巅峰,随后增速将有所回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使超高速增长难以为继。 铁路是中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而铁路运输的紧张堪称“无以复加”。去年国民经济增长12.8%,工业经济增长21%,而铁路货运量仅增长3%,可以想见有多少物资、产品没有及时付运。据匡算,中国每年因铁路运输不畅损失产值至少4000个亿。 今年1~5月,国民经济增速高达14%以上,而铁路货运却比去年同期下降0.2%,比预定计划欠运1437万吨。铁路货运的负增长,使运输紧张的状况急剧恶化,“瓶颈”制约更加严重。 目前,全国各地每天申请要车12万辆以上,而铁路只能满足7万余辆;客运天天爆满,买票难姑且不论,买了票每天仍有至少80万人站着乘车。 来自铁道部的消息说,截至5月中旬,吉林有446万吨、辽宁有 632万吨、甘肃有108万吨、贵州有332万吨、四川有200万吨物资积压待运,一些省份的工业生产因铁路运输不畅出现下滑…… 铁路运输,简直是“瓶颈”中的“瓶颈”。 沿海港口的日子亦不好过。由于既有装卸能力的紧张和不协调配套,以及煤炭装卸能力、集装箱泊位吞吐能力、堆积疏运能力的严重不足,致使船舶滞留港口停装待卸,作业船与待泊船之比达到1:1.2。外贸船舶压港使中国的进出口蒙受巨大的损失。 相比较而言,中国民航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去年运输总周转量增长32%,今年预计增速仍在20%以上。这是在民航起步晚、基数低的基础上实现的高速发展。 中国民航现仅有250架飞机,由于民用机场少,承载能力低、候机设施普遍超负荷运转、地面设施不配套、空中交通管制落后、飞行人员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民航的发展难以满足急剧增长的社会需求。当坐飞机不再是一种身份和待遇的象征,飞机向个体户、农民、学生敞开大门,人们对买飞机票难的抱怨声又起。 人不能便其行,货不能畅其流。这就是被誉为“先行官”实际却沦为“瓶颈”的中国交通业的现状。 据预测,为维持国民经济保持9%的增长速度,铁路的年货运能力年均增长须在6000万吨以上,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年增长5400万吨以上,民航客运量年增加550万人。交通部门未免忧心忡忡,因为难以实现此番增长。 交通运输严重滞后的原因是多年来国家投入太少,欠帐太多。为了缓解交通“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国家痛下决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八五”计划期间,国家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高达2480亿,比原计划增加659亿元。同时,地方集资、外资一齐投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修路、建港、扩建机场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兴起。 按此进度,到1995年以后,主要运输通道的运输能力和主要物资的运输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到2000年,交通运输方能摆脱“滞后型”,基本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看来,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将持续数年之久。 肖 瑞1993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