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组数字同样耐人寻味:
指标 |
单位 |
1978年 |
1985年 |
1993年 |
居民人均收入 |
元 |
城:316 |
685 |
2336 |
|
|
乡:133 |
397 |
922 |
居民存款余额 |
亿元 |
210.6亿 |
1622 |
14764 |
人均居住面积 |
平方米 |
城3.6 |
5.2 |
7.5 |
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 |
台 |
乡8.1 |
14.7 |
20.8 |
|
|
城/ |
84.1 |
115 |
|
|
乡/ |
12.5 |
80.5 |
肉类人均消费 |
公斤 |
8.5 |
15.1 |
20.3 | 数字虽然枯躁,却最直观地反映出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从共和国诞生到改革开放到扬起市场经济的风帆,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二度飞跃,每次飞跃都坚实有力。 45年风雨兼程,中国一直都在艰难地爬坡。解决十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已属不易;而追星赶月的超越,更要积蓄力量。今天,当中国以坚实的基础、强大的活力和蓬勃发展的势头面对世界时,无人不惊叹。多次考察中国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由衷地感叹:“中国是一条巨龙!” 从清末洋务运动到1949年,诺大的中国仅仅积累了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除了原始的采矿业、纺织业和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手工业作坊,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人们用的是洋火、洋油、洋钉…… 1949年,4.5亿中国人平均每人拥有纱0.6公斤;电7.9度;钢 0.29公斤;煤59公斤。脆弱的工业基础,荒芜的土地,饥馑的民众,不少人怀疑:这个烂摊子,如何托起民族振兴的希望?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曾经感慨道,衣被甚少,新中国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4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神州巨变,在数字的跳跃中显示: 199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与1952年相比,增加了17倍,平均每年增长7.3%,尤其是1979~1993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平均每年递增9.3%,举世罕见。与西方经济增长乏力相比,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现在中国5天创造的国民收入,已相当于1949年一年的国民收入。 45年中,中国已建起囊括所有500多个行业的独立的工业体系,5000多个大中型项目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基石,先天不足的中国工业,其总产值这一期间增长了291倍。 1993年,中国的钢产量突破8000万吨大关,位居世界第三。现在一天的钢产量是1949年全年钢产量的1.5倍。在百业俱兴的中国大地上,“钢筋铁骨”架起铁路、桥梁、厂房、住宅。 与1949年相比,去年中国原煤产量增长34.7倍,产量居世界第一;原油增产1200余倍,产量居世界第五,发电量增加了188倍,位居世界第三。 虽然中国农业的基础相对薄弱,但以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满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并使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堪称奇迹。 1993年,中国粮食和棉花产量比1949年分别增产3倍和7.4倍,谷物、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不久前,海外有一种说法,称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这一说法不确,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还有8000万人没有摆脱贫困,要赶上发达国家还要走漫长的路。但是中国绝不再贫弱可欺。而且,中国既已走出政治偏狭的误区和意识愚昧的沼泽,兴旺发达之日当不在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