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再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突破了在国企改造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一些经济学家和专家纷纷在报上发表文章或谈话,对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做了肯定,不少人甚至还谈到了国企改造的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专家们并没有回答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即如何保证社会公正。 搞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全民财产的再组合、再分配,涉及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现在,禁区被突破,各地方是否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说得更明确点,全体公民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是否会通过这些形式不公平地大量流入私人的腰包? 卖掉一些国有企业这本身无可非议。关键是我们现有的体制能否保证这些企业能以公平的价格,在公开、透明和公正的基础上卖给私人?如何防止其中的腐败?对负责资产评估和买卖的有关部门是否有足够的监督?买主的资金是否干净?如何避免使黑钱合法化?拍卖国有资产的收入将用于何处及如何使用? 现将一次有我在场的私人聊天片断摘录如下:哥们(一位生意人)准备找点事干,在某省盘一个国有小企业,给当地国资局的人塞点钱,让他们在评估这个企业的资产时作点手脚,我来一个低价买进,稍加修理后重新评估,再高价卖出,赚一差价;大企业咱玩不起,弄点小的问题不大。没错(另一生意人发话)!这是条路子。手里有个企业还可以从银行弄来抵押贷款,接着倒腾,那可就大发了。哥们也得赶紧着,趁乱捞一把,否则,过两年一规范化,就没什么戏了。 事实上每当一个改革措施或政策出台时,甚至在此之前,根本用不着经济学家们去点拨,不少人自然会闻风而动,各显其能,拼着命地去钻政策的空子,迫使政策走形,其对政策、法律、国情、人情乃至市场规律的全面了解,操作技术的花样之多,影响宏观经济的能力之大,足以令不少经济学家们自愧不如。因此,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与其在那里生怕别人不懂似地宣讲某些实用理论,不如仔细研究一下:如何使那些投机者不致在改革开放的幌子下走得太远、太离谱,如何使全体公民苦苦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不致通过新政策、措施和法律的漏洞而流入私人的腰包,如何避免改革措施出台一段时间后一次次代价高昂治理整顿,并向政府提出有关建议。遗憾的是,这次生意人再次走在了专家们的前头。 一些国有企业搞了或准备搞所谓职工内部股。且不论这类职工股权是否仅仅是一种象征,这本身是否是在私分国有资产(主要指那些将企业的资产按人头平摊为职工股份或职工可以用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本企业股份的做法)?因为,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是,很难分清哪部分资产是谁在没有政策或计划性优惠和补贴的条件下创造的,所以根本不能确认谁应对再分配有优先权。想想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那些在公共部门服务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老职员,那些仍在不同的国有部门尽职尽力的劳动者,仅仅因为他们离退休、下岗或偏偏在一个不能实行股份制的岗位上工作,就无权从全民在几十年中共同积累起来的资产中获得一小份,这公平吗?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否可参考国外的经验教训? 无论是发达国家、东欧和发展中国家中的转轨国家,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时大都成立了专门的临时机构(部、委或局),并制定来一整套有关政策、法规和计划,以保证改造在法治和公正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是否可以请国际多边机构和有经验的外国专家参与改造? 以上所述问题的要害是:如何改造国企才能使老百姓感到公平合理?如果不能,就可能造成普遍的心理严重失衡和不满,进而引起社会爆炸,到头来不仅这笔帐会算在改革者头上,中华民族更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