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万科


    
    深圳的天气总是那么好。王石拉上了窗帘,办公室里还是亮堂堂的。离记者们采访的时间还有一会儿,他回到办公桌前,玩起了空心接龙。
    
    这是8月10日的中午。这一天主营地产的深万科(0002)发布公告,其大股东股权转让协议正式生效,中国华润总公司取代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下称深特发),成为万科新的第一大股东。有人预测,中国内地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可能由此诞生。
    
    万科为什么
    
    卖掉万科--或者更准确地说,深特发卖掉万科--是万科董事长王石众所周知的心愿。
    
    在王石看来,1997年万科从多元化到专业化的业务架构调整大局初定之后,股权结构成为万科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此次收购发生之前,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深特发仅拥有5116万股,只占总股本的8.11%,而前三大股东加在一起,也不到15%。
    
    差不多每隔两年,王石就会头疼一次--每隔两年万科要扩一次股,但是深特发不愿意扩股。"它虽然还是第一大股东,但股权比例已经很小了,再加上国有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所以它不愿意再增加投入。但是不增加投入它又可能失去大股东的位置,它又不甘心"。
    
    事实上,深特发的财务状况似乎也不乐观。在深圳一家本地报纸对此次收购的报道中,透露了如下信息:"特发公司拟向华润总公司转让的股权中,有3265万股被法院冻结,后经裁定,股权冻结解除,有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王石说,每次扩股,都要在股东大会上玩游戏,拍桌子,甚至还要请出市长--深特发不光是大股东,还是国有股股东。当然每次王石都是最后的胜者,但是他感到越来越疲惫。
    
    地产玩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品牌,另一个就是钱。万科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位于50%上下,虽然银行或许还敢借,但是王石已经不敢拿了。所以扩股融资这件事情,在王石看来简直就是万科的头等大事。
    
    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当然就是更换大股东。既然希望更换大股东,王石自然不仅仅希望万科在国内扩股融资时,它积极举手--他还希望它能够为万科打通国际融资渠道。
    
    万科上市9年,扩股4次,"圈钱"17亿元。在1000多家国内上市公司中,这个成绩据说排名第二,但是很显然,王石并不满足--国内扩股融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比例上,都存在种种限制。另外,万科1993年就发行了B股,但是正如我们都知道的,B股基本上失去了融资功能。
    
    在一次对券商的演讲中,王石曾经为万科新的理想中的大股东画像:首先不言而喻,必须有实力;第二,在香港上市;第三,有良好的政府关系;第四,对双方管理层和公司文化彼此认同。作为国内地产业的第一品牌,万科拥有选择的机会。消息人士透露,除了华润集团--中国华润总公司与华润集团是同一董事会领导下的关联法人--去年万科还先后与招商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以及香港的新鸿基地产积极接触。今年初,新鸿基郭氏兄弟更是明确向万科抛出了绣球。新鸿基是香港的地产老大,去年销售额达237亿港币,利润则达106亿。
    
    万科最终迎入了华润--的确,华润集团与王石的画像是如此吻合,回过头来看王石的画像,简直就像是冲着华润集团喊话。
    
    华润为什么
    
    如果说万科是赢家,那么几乎等于说华润是赢家,因为万科这个赢家,现在归华润所有。
    
    这笔买卖本身也是再划算不过了。有消息说,此次收购作价2亿元左右,这个价格不过略高于净资产值--5116万股的净资产值即为1.7亿元。
    
    华润集团现在是中央直属的45家特大型企业之一,此前则为外经贸部在香港的窗口公司。即使在黄金遍地的香港,华润也堪称巨鲸,其总资产高达500亿人民币,净资产400亿,旗下拥有5间上市公司。
    
    华润成立于1948年,迄今已经拥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
    
    跟香港绝大多数中资公司一样,80年代中期之后,华润也"一不小心成了地产公司"--换句话说,华润旗下的地产业务,"存在整合的要求"。
    
    华润500亿资产中,据说地产为200亿。其中,香港方面主要归于其旗舰华润创业(香港联交所,291),而北京方面归于华润北京置地(香港联交所,1109)--北京置地的主要资产,就是被称为北京地产老大的华远房地产公司。此外,在全国各地,华润还拥有庞大的土地储备。
    
    今年6月19日,华润在香港宣布,华润创业将停止投资香港地产业务。董事长谷永江表示,北京置地发展地产才有优势,而且,"优势是在内地"。谷透露,北京置地将主力发展住宅,目标是"中国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
    
    北京置地控股70%的华远公司似乎难当此任--众所周知,华远是一个北京概念的公司,并且在北京住宅市场由集团消费为主转向个人消费为主之后,一直未能证实自己的市场操作能力。
    
    1998年公司销售额大幅下滑,去年更是出现亏损。去年底任志强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留任董事长。
    
    事实上在1997年,北京置地就差一点成功收购万科。当时深特发业务调整,确定地产非其主业。身兼北京置地董事总经理的任志强揣着支票南下深圳,但是深特发在签署协议之前最后一刻"变卦"。
    
    此前的1996年,作为万科业务架构调整的一部分,万科将著名的"怡宝"蒸馏水公司售予华润创业,据说万科的管理给后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万科与华润的第一次握手--现在万科公司的招待用水还是"怡宝"。此后双方开始亲密接触,1998年,王石被北京置地聘为独立董事。去年则是华润创业总经理黄铁鹰被万科聘为独立董事。
    
    3年之后,华润终于等来了第二次机会。
    
    地产巨鲸浮出水面
    
    华润显然不会满足于现在的持股比例。除去此次收购的8.11%,去年11月间,北京置地还收购了1707万B股,占万科总股本2.71%。华润方面人士近日对媒体称,华润将继续增持万科股份,希望达到30%。
    
    事实上,此次收购完成之后,内地最知名的两大地产公司万科和华远已经尽入华润系,再加上华润遍布全国的土地储备,算术相加的结果,是华润已经拥有大陆最大的地产业务。
    
    它们显然会整合成一支巨舰。控股链条的设计无非以下三种形式:一,北京置地控华远,华远控万科;二,北京置地控万科,万科控华远;三,万科控北京置地,北京置地控华远。有消息说,北京置地不日将更名为"华润中国置地"。
    
    哪种形式会最终化为现实可能并不重要,因为控股链条的设计在更大程度上可能是一个财务问题。而两大地产公司万科和华远,谁会在这支巨舰中最终扮演主角,这支巨舰最终会呈现谁的风貌,才是业界关注的核心--不管它叫万科,还是叫北京置地。
    
    这个问题似乎早有答案。回过头看,自去年底以来地产界出现的数起轰动新闻,都不过是围绕此次收购案结出的枝条--去年底任志强辞去华远总经理职务,今年5月万科天津分公司经理郭钧接任华远总经理,甚至此间万科北京分公司经理林少洲离开万科。
    
    在8月10日的采访中,王石这样解释林少洲事件:华润要整合地产业务,万科要输出干部,今年初万科骨干大面积内部调动,正是为往外输出干部做准备。而林少洲离开万科,是因为他不接受内部调动。
    
    王石不愿意正面预测万科和华远谁将扮演主要角色,但是从他对林少洲事件的这一解释中,则不难窥见华润领导层心里的那本账。在回答关于他下半年工作日程的提问时,他说,今年底明年初他要去欧美路演,向投资人讲述中国住宅市场概念。很显然,届时他代表的将不仅仅是万科,而是整个华润地产。
    
    王石说,我跟别人两天不见,人家名片就变了。我的名片已经很久没变了,我也希望能变一变。
    
    谁跑得快谁就是主角,这就是资本的游戏规则。华远脱胎于政府的地产开发公司,过去其土地和项目主要来自旧城改造和拆迁,销售主要来自集团购买和回迁。在与华远同样背景的地产公司里,华远或许是最富进取心的,在与任志强同样背景的地产老总里,任志强或许是最富企业家魅力的。但是面向商品房时代的转型是如此艰难,华远未能迎头赶上。
    
    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收购
    
    在部分批评家那里,华远的转型成本甚至被视为此次收购案的一个陷阱--改造华远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弄不好则万科华远两败俱伤。王石似乎并不在意这种可能性。他说,华远和万科一样,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是个前提。有这个前提,事情就好办。
    
    如果说接受华远是万科进入华润系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王石显然认为付得起这个代价--否则他就答应郭氏兄弟,进入新鸿基了。
    
    无论是万科置于北京置地之上还是之下,万科都在香港间接上市了--万科有了"国际融资渠道"。
    
    在王石看来,中国的地产业尤其是住宅面临着举世罕见的发展机遇。王石说,现在不是一个城市两个城市供需两旺,而是所有城市供需两旺。他说,这样的局面会持续20-30年,就像西方世界二战后的情况一样。
    
    中国的地产业还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万科应该是离这一位置最近的候选者。在王石看来,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石看好香港市场的融资前景。在回答香港市场上地产公司的市盈率还不及国内市场时,他说,香港市场不看好地产公司,是因为香港地产本身的想象空间的确已经比较有限了,但是内地的情况大不一样。事实上,从3月份收购协议签署到8月10日正式生效,5个月间,北京置地的股价已经上涨了一倍--从0.9港币上涨到1.9港币。去年万科地产业务的销售额为24亿。万科原来做过一个规划,5年以后达到100亿。王石说,现在规划肯定要改。
    
    万科现在的主打城市只有6个: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沈阳和成都。王石说:"大连、鞍山这样一些过去我们投了地却没有动的城市,现在要动起来。我们还要进入新的城市。"他顿了顿:"新的城市我们就不从头建立关系,再拿地,再成立公司了。"
    
    现在轮到万科来收购别人了。中国的住宅市场刚刚跨入竞争时代,绝大部分地产公司都盼望长大,但是它们长不大,它们缺钱--地产公司搞得越好越缺钱。
    
    "下半年我会处于一种飘的状态,"王石说,"全国巡回,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收购。"他笑起来--"就像老沃尔玛开着他的老爷车,带着他的狼狗,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看他的超级市场。"
    
    消息人士透露,王石近期与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西南交大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孟刚过往甚密。建业集团是河南最大的地产公司,西南交大房地产公司是成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它们的资产规模都在二三个亿左右--它们会成为万科的第一批收购对象吗?
    
    还有中城房网--这似乎是今年上半年王石最热衷的东西,除了搭上新经济的班车,它还有什么用意呢?中城房网除了万科和华远,还有15个成员。它们都是相对优秀的地产公司--换句话说,它们不也是相对合适的收购对象吗?中城房网的运作过程,不也是一个天然的彼此接触和彼此考量的过程吗?在很多人看来,中城房网"虚"。但是对虚的东西,王石什么时候那么热衷过?
    
    王石对这些具体的提问通通不置可否。他愿意肯定的是--"万科再开发10年,我相信会有100个城市。万科现在的目标是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但是50万人口的需要我们去,我们为什么不去呢?"
    
    "去年我辞去总经理的时候,有人说王石自废武功了,登山去了,错!"王石大笑起来:"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辅文一
    
    王石为什么
    
    万科为什么要求被收购,了解背景的人都想得通。但是王石为什么,人们想不通。甚至华润都想不通。他们把疑虑端给王石:"万科现在这种结构多好,谁说了都不算,你说了算。"
    
    华润入主之后,接下来一定会增持万科的股份。华润不进来则已,进来就要说了算。有人怀疑,这是王石给华润下了个套--万科肯定有大窟窿。但是每年都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
    
    王石的回答是:我从1983年到深圳来,就定位自己是个打工的。我没有一定要拥有的情结。
    
    王石的情结是一定要做大事。我是要做大事的--记者采访他一圈,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
    
    说的时候笑模笑样,但是目光肯定得要命。跟万科同一批的海尔等企业早已经把业务做过了百亿,万科却还在三四十亿的区间转悠,王石心里大不服气。中国地产业尤其是住宅的春天来得晚了一点,但是王石认为这不妨碍笑到最后。
    
    把万科编入华润系当然更方便做大事,但是有没有这种可能:你迎来资本,资本却让你滚蛋?
    
    王石的回答是:如果是以增值为第一目标的资本,它让你滚蛋必有它的道理。我不能说在这个世界上,王石一定是最适合管理万科的人。从个人角度,我离开万科去另一家公司,一定比在万科拿的多,一定比在万科承担的责任小。
    
    当然王石还不忘补充:如果接任者不幸还不如我,我还可以回来。我要是回来,身价应该加个零吧。王石现在的年薪是40万元。这话大概不算牛皮,华远董事长任志强的责任年薪据说是700万元。
    
    "你说我怕什么呢?"王石鼓着眼睛问。
    
    辅文二
    
    王石怎样打开"鸟笼子"
    
    "打开鸟笼子"
    
    对国内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说,万科此次解决的产权结构优化的问题,完全是第二层次的问题。而它们成天需要面对的,还是第一层次的问题--它们现在的产权结构,还不足以挣脱行政性干预。换句话说,原来的上级公司或者主管部门,仍然牢牢据有绝对控股地位,它们看起来不过是换了个名字,叫做大股东。
    
    万科原来也有一个上级公司,那就是深特发。不同的是,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完成之时,深特发持有的万科股份就只有30%出头了--王石花两年时间,终于争取到了这个结果。
    
    1986年深圳市政府下发红头文件,在国营集团公司系统推行股份制改造试点。没有集团公司响应,深特发也没有。
    
    但是王石看到文件很兴奋。王石意识到,这是一次挣脱行政性干预的机会。
    
    对于王石来说,行政性干预这五个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王石讲了个故事--1985年,深特发盖了个大厦,要付外汇。深特发自己没有,就查下级公司,查到了万科账上。万科的账上有800万美元。但是王石不同意,这是万科的经营性资金。深特发领导再做工作,王石还是不同意。深特发领导又说,你不同意也很简单,把你调走再把钱调走。领导把王石送进了干部培训班,王石去了一天。回来的时候新的总经理已经派下来了。但是新的总经理"比较聪明",知道王石还在深圳,称病不来万科上班。
    
    这件事情后来不了了之。王石继续领导万科。但是事实上直到股份化改造选举王石为董事长兼总经理,中间整整3年里,王石是不"合法"的。"这件事对我刺激非常大,"王石说,"我意识到公司要做好,一定要把行政因素弱化。"
    
    万科要把行政因素弱化,要股份制改造,深特发当然不买账。"他们心里很清楚,这就是摆脱与反摆脱的关系。"王石说。但是市里支持,"体改委简直喜出望外--总算有国营企业愿意搞试点。"当时与万科同时申请试点的还有金田公司和原野公司,它们都成了体改委的宝贝。
    
    接下来的故事有些戏剧化:"当时的市委书记李灏派秘书与三家企业的老总单线联系,一是听取进展,一是解决困难。"为避免上级公司干扰,会面地点定在咖啡厅里:"跟地下工作者似的。"
    
    王石跟深特发玩捉迷藏。"改造方案本来应该一并送体改委和深特发,但是深特发肯定不同意。体改委我送了,深特发我压着,知道批了,赶紧送。深特发知道的时候,红头文件都下来了。"
    
    但是深特发要求政府收回成命,改造一度搁浅。最后还是市领导面对面做工作,深特发签了字。
    
    万科提出的改造方案是扩股2800万。万科原来百分之百国有,净资产1300万。扩股之后,深特发股份一下子降到30%出头。这2800万股,1988年王石卖了差不多一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协会甚至菜市场,哪儿人多就去哪儿。"先是举着个示意牌讲股份化是怎么回事,讲到最后就推销万科的股票。"
    
    1991年1月万科股票在深交所上市交易。1993年4月发行4500万B股。此后万科多次扩股融资,深特发所占股份一降再降。
    
    1998年万科股票发行10周年,万科的企业刊《万科周刊》回顾道:股份制改革是一个打开鸟笼子的过程--的确,如果不是10年前彻底的股份制改造,万科这一次飞不起来。
    
    王石卖不了万科
    
    但是鸟笼子看起来似乎并未完全打开--直到此次收购前夕,深特发还是大股东,那8.11%的股份,深特发还是所有者。
    
    此次收购前后,媒体上充斥着这样的说法--"王石想卖万科","王石终于把万科卖了",这种说法大概有助于吸引眼球,但事实上是不合逻辑的--王石怎么卖?他有什么可卖?
    
    是深特发终于把万科卖了。它为什么会同意卖?
    
    我们得到的答案一,是深特发要变现--债权人要求它变现。此次收购所涉及的大部分股权,是先解冻再收购的。这个答案让人欣慰,它说明牌只要打起来,只要规则还说得过去,打着打着会集中到最聪明、最努力的人手里。
    
    我们得到的答案二,是深特发的新任老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思路开阔、敢做敢当的人。一位知情者说,要不是他,可能到10月份都搞不定。
    
    但是这两个答案还不够。它回答不了第二个问题,深特发为什么会卖给王石选定的买家?对于万科的买家,王石有要求一二三四。但深特发为什么要管它是不是在香港上市,是不是有良好的政府关系?按理说,它只要管它出价是不是最高。但是我们看到,分明是王石选定了买家。"王石终于把万科卖了"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事实--只是收钱的人不是王石罢了。
    
    我们得到的答案三,是王石之于万科的权威。在这种权威面前,深特发理论上具有的对万科的控制权大大打了折扣。在这种权威面前,买家们不可能也不愿意绕过王石,单单与深特发面对面谈判。这一点甚至有助于解释深特发为什么会同意卖万科--既然失去了控制权,那么需要考虑的,就只有收益了。
    
    王石之于万科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王石不光是万科的经理人,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万科的创始人。1984年创建万科的时候,深特发只"投"了两样东西,一是营业执照,另一个就是王石--王石当时是国家干部。按照王石自己的说法,是"从会计角度讲没有投入"。16年时间,王石领导下的万科成了市值超过70亿的公司,成了中国地产业的第一品牌。王石只有10万股万科股票。但是在王石与深特发的长期博弈中,王石对万科的贡献事实上受到了某种隐秘的尊重。在王石被送往干部培训班的那个故事里,我们看得很清楚:接任者没法来上班,公司员工不会听他的。而上级公司深特发,也终于"不了了之"。
    
    历史就是这样被含混地推动着前进,跟导致不公平、低效率的力量一样,导致公平和效率的力量也一直没有退场。



版权为作者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