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明天中国农业的预言


    张进

    我踏上了北大荒的黑土地,进行了一次历时10天、行程约1500公里的采访,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北大荒的认识和判断,那就是:中国东北部的这片农垦区已开始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有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从1947年第一支队伍进军北大荒算起,北大荒人用了47年的时间,才在1994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0亿公斤;而在1995年,北大荒一年就增产10亿公斤,总产量一举突破50亿公斤大关;到了1996年,粮食总产量又空前跃升到71.6亿公斤,增量达20亿公斤,约占全国新增粮食的六分之一;1997年,北大荒丰收在即,总产量有望突破80亿公斤。也就是说,短暂的3年间,北大荒的增产幅度相当于前47年所有努力的总和。
    
    据悉,国家已在北大荒建立了4个国家级粮库。北大荒的粮食可以就地进入国家粮库,接受国务院的统一调拨。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北大荒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有了家庭农场
    
    
北大荒有耕地3000多万亩。1985年前,北大荒是国家出钱,农场种田,农工拿国家的固定工资。农场吃国家的大锅饭,农工吃农场的大锅饭,这种状况造成了北大荒103个农场负债累累。
    
    从1985年起,北大荒走上以办西方式家庭农场为特征的改革之路。即把国有耕地承包给各个农工家庭,实行分散经营。
    
    在前锋农场,37岁的农场主王长山对我叙述了他办家庭农场的经过:
    
    “1984年,我包了一块荒地,自筹资金8万元,又由农场担保贷款8万元,买了两台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开荒种了500亩大豆。收割前一场大雨、两场大风,大豆全泡在水里,秋后亩产才15公斤,亏了3.2万元。过去亏了是国家的,现在亏了是自己的。我一直亏到1987年,背运的日子里差点想上吊。一直熬到1988年才扭亏为盈,赚了10万元。”
    
    然而,王长山如今已今非昔比了。他的家庭农场发展到4000亩耕地,地里干渠、支渠都已修好,抗灾能力大大增强;他有11台农业机械,固定资产130多万元,一年能打80多万公斤粮食,纯收入40多万元。他还在农场上养了鸡、鹅,种了树,眼下正着手发展畜牧业。
    
    像王长山这样由小滚大的大户还有许多。在859农场,我来到葛柏林的家庭农场,看见他家宽敞的场院上停着两台德国进口的“康拜因”、两台拖拉机、两台汽车、两台四轮车等农用机械,还有一个水泥晒场、一个晾麦库、五排宿舍、一个篮球场。放眼望去,千顷良田、松树林和养鱼池,显示出主人的气魄。
    
    这位留在北大荒的当年的老知青自豪地说:“这一草一木都是我从一片草甸上开发出来的,没花国家一分钱。”他向我描绘出明后两年的计划:年产1000吨大豆、400吨小麦,等资金充足时还要开发边境旅游业。
    
    目前,北大荒有20.3万个家庭农场。1996年所有家庭农场生活费自理金额达7亿元;生产费自理金额达39.4亿元。自1985年以来,各类家庭农场已累计自筹资金3.4亿元投入生产。这些家庭农场中蕴藏着的蓬勃活力,是北大荒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谁在支撑农业?
    
    几乎在家庭农场出现的同时,土地零碎、农机具分散;各家种各家田,掠夺性开发;生产效率降低,大农业生产难以为继等负面效应也出现了。为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大荒人在实践中找到了现行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其主要内容是:由专门的经营管理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种子、化肥、油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和各种服务;国有农场制定了技术、劳动、财务、农机、产品、合同等六大管理制度,运用经济手段对家庭农场实行统一种植计划、统一轮作、统一供种、统一管理使用机械、统一航化作业、统一产品管理等。
    
    农场职工告诉我,家庭农场有自行安排生产的权利,但他们耕地的使用方向是受国有农场限制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耕地是不固定的。比如说,今年想种麦子,就得去小麦作业区种,而不能在大豆地里随意种一块小麦。
    
    在兴凯湖农场20队,我看到了各家庭农场自己购买的农用机械,一排排整齐有序地停在一个大院子里,由生产队统一保管、维修。队长说:“为了保证机械力量的规模化作业,职工的机械有时要统一调配使用。这样做职工也很高兴。由于有专人看管维修,也不用担心零件被拆走的事了。”
    
    总起来说,这种新体制的好处是能够对家庭农场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机械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合,既调动了农工的积极性,又使得北大荒有条件进行现代化农业大生产。
    
    目前,在中国人均耕地1.2亩时,北大荒人均耕地达到20亩,户均耕地达1574亩,而且有的地块竟能达到上万亩。我在二道河农场曾见过一块1.26万亩的耕地。据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块。极目之处,低低的蓝天与绿地相接,田海滔滔,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土地如此连片经营,采用机械化、科技化既有了可能,也成为必然的选择。
    
    据介绍,北大荒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5%,现有2.3万台大中型拖拉机,1.8万台插秧机,7988台联合收割机,1793台喷灌机,24架农用飞机,163座全电脑控制的粮食处理中心。农忙季节,在如浪的庄稼海洋里,天上的飞机在施肥洒药,地上的大型农用机械在奔忙;收获时,粮食直接在田间脱粒、装车,运到粮食处理中心从烘干塔直接就进仓了。此种壮观景象,被北大荒人称为“海陆空联合作业”。
    
    与农业机械化相同步,重视科技成为北大荒的内在需求。北大荒每年拿出1500万元作为科研专项经费,科技人员将种子包衣、旱育稀植、三化栽培、钵育摆栽等新技术推广到所有家庭农场,科研成果转化率达60%。近10年来,科技推广效益年均4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3%。
    
    新的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大荒人的生活。昔日荒原上已矗立起140个初具规模的小城镇;边疆农场安装了程控电话,看上了卫星电视;小镇上也出现了繁华的市场、歌厅、舞厅;在比较现代化的农场,人们西装革履,乘坐班车到田间作业……
    
    让农产品更值钱
    
    1997年8月31日,纪念北大荒开发建设50周年庆典结束后,北大荒紧接着又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农业产业化会议。
    
    这其实是北大荒迈向现代化、工业化进军的誓师会。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申立国在会上作出部署:在北大荒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之后,北大荒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转向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传统农业迈向工业化,由落后农村向城市过渡,进而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必由之路。北大荒人已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个道理。
    
    在北大荒的日子里,我还听到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只行进着种植业一个方面军。尽管盔明甲亮,但孤军奋战,在风险中战栗而行。这说的其实是农业这一弱质产业时刻面临着的挑战。
    
    “推行农业产业化也是解决制约目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的改革。”申立国这样概括对产业化的认识。
    
    确实,对北大荒来说,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告一段落之后,推进产业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垦区,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产品流通受阻,已经成为垦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症结。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也使得垦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应该说,今天成熟的认识来源于前几年不成熟但有意义的实践。早在1993年,北大荒就推出了“龙头牵动战略”,开始了农业产业化实现途径的探索。走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产业链”这个名词正在被北大荒人频繁使用。
    
    所谓“产业链”,是指以市场牵动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原料基地、原料基地连接农业专业户的龙型产业结构。在851农场,我比较具体地认识了“产业链”。在那里,我看到了全国最大的奶牛基地。这个基地共有优种奶牛7000多头。蓝天白云下的黑白花奶牛悠然地吃草,油亮的身躯缎子般地闪着亮光。
    
    农场场长介绍说,农场年产鲜奶2万多吨,全部供应给完达山食品厂。而完达山食品厂每年可生产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完达山牌奶粉1.5万吨。用奶加工的产品还有麦乳精、奶糖等。
    
    目前,全垦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176条。但北大荒人也认识到,这不过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目前产业化的水平还很低,潜力还很大。在交谈中,申立国书记为我算了两笔账:1996年,北大荒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1.5:15.6:22.9,显然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去年北大荒43亿粮食中,经过粗加工的仅占16.8%,经过精深加工的则少得可怜,小麦加工成食品的仅0.067%。如果能像美国那样通过加工增值5倍,北大荒将是什么面貌?

(本文刊登于《华声月报》1997年12月号)
    




版权为作者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