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黄金二十年


王晓晖

    新世纪是一条线,中国这个巨人在跨越世纪之线的时候,经济将呈现出一片令人乐观的金黄色。
    
    1990年至2010年的中国经济,是增长的黄金时期,在未来13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活跃,更富有成效。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济专家们悉心研究得出的结论。
    
    依据有十:
    
中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地区
    
    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能够位居世界前列,人均收入虽然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可望由低收入国家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不同模型测算都可得出以下相似的结果,20年里GNP年均增长率将达8.25%左右。到2010年,GNP总量将达到86000多亿元人民币,人均GNP将达6000元以上。
    
    这主要因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除将继续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局面外,还将有一个比较宽松、宜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改革十几年来打下的基础为这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积累了许多关于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利于自觉地遵守和利用经济规律,少走弯路,减小波动;有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供求总量,消费规模都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正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时期,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拉动力;另外,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递推式区域增长模式,必然形成一浪推一浪长期保持增长的格局,这也将是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业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并逐步趋于合理
    
    从现在到2010年期间,第一产业的比重将有较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将逐年有所增长,到下世纪初将有较大提高。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将分别由1990年的28.4%、43.6%、28.0%,变为2010年的12.7%、52.8%、34.5%(按1990年价格计算的比重)。在此期间,工业化进程及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将使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增长,而且将大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各产业领域内的技术装备水平将有较大提高,201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
    
    现在中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进步将成为推动其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随着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金桥计划的完成,高新技术发展与扩散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将为提高中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短了中国各领域技术完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与此同时,国内在消化利用引进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独立开发与研究能力将大大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比重将有所上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将形成一个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完整的先进技术体系。
    
居民消费将达到一个新水平,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预计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将由1990年的723元上升到2000年的1727元左右,2010年的3530元左右(均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分别提高2.4倍和4.9倍。农民与非农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仍将持续下去,但其差距可望随着农村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进程而有所减小,至少会对目前差距拉大的趋势有很大的缓解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也将会呈现以下特征:食品费用比重下降会更明显,恩格尔系数可分别下到2000年的0.45左右和2010年的0.35左右;随着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体制由供给、半供给型转变为市场型,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住房费用占支出比重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010年可望达到20%左右。医疗费用占支出比重也会随着现行体制的改革而有所上升;文化消费比重将会逐步上升,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培训、书刊、声像、戏剧、旅游、娱乐等文化教育方面的时间和费用必然越来越多,其消费比重亦随之有所上升。
    
中国大陆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位居世界首位
    
    到2010年,中国大陆人口总量将达14亿。这一阶段人口增加的态势仍很迅猛,人口和就业压力难以缓解。尽管人口的增加使得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但如何使其得以充分就业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近10年,农村将会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每年至少有1400万人需要安排就业。
    
    政府将加大教育部门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总体人口文化素质呈提高趋势,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将继续上升,但老少边穷地区普及教育的任务仍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人口老龄化在不远的将来即会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仅到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占全部人口的6.8%,即接近老年型年龄构成。
    
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到本世纪末中国城市人口比例有可能上升到40%,2010年有可能上升到50%,但比预测的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例60%仍要低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工业化,也对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化水平也要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仅靠“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已远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给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而且就业的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而这一时期中国将出现历史上最快的城市化运动。
    
    鉴于目前大中城市对移民的吸纳已接近极限,一大批中小城市的兴建和发展将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方向。中国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将是这一大批新兴起的中小城市,并最终安定下来从事非农产业。同时,国家对农村非农产业集中布局,加快农村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农村也将出现一个城镇化的高潮,从而会容留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尽管中国许多种类的自然资源储量巨大,但人均水平很低,许多指标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许多新探明的储量因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而不能为我所用,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会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总体趋于稳定、小有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到2010年期间,工业的污染强度将会有所下降,并产生加速缩减“三废”排放总量的效应,但仍将无法抵消工业快速增长造成的“三废”排放总量的增加。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水土保持、沙化治理等随着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取得进展而出现良性发展,保持稳定乃至有所改善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多,但总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仍任重道远。尽管城市远景污染的相对强度将缓慢下降,但现有的由农村发育起来的新建城镇的环境污染将逐渐提高,而且出现污染源产业或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从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区的污染增长率会大大高于东部地区。
    
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增长格局,不同区域、人群间的收入差距将呈现先扩大后稳定,到2010年后才有缩小的趋势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会加剧,沿海与内地的绝对差距不会出现逐步缩小的局面,而且由于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沿海与内地的增长速度大体将保持在1.3:1左右,近期内相对差距也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但通过中央政府的干预和内地经济发展的加快,将能够逐步避免因差距拉大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收入分配的机制将趋向于市场决定。其历程将是先拉开收入差距,随着市场竞争和要素流动的实现,居民的收入差距最终又将缩小,呈现一个倒“U”字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到2000年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0年整个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与完善。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是最为令人瞩目的,也是最为关键的。公司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的主要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将逐步进入有序状态,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建立。
    
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增加
    
    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将继续高于同期GNP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出口规模可超过4000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也将有较大变化,随着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将由以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出口为主转为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为主,2000年实现工业制成品由初加工到深加工的战略转变,2010年实现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品出口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战略转变。
    
    香港及澳门的相继回归会对大陆经济生产产生更积极的影响,特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国际金融和国际转口贸易中心的地位将会因大陆更有力的支托而得以保持和加强。2010年,海峡两岸可能会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形成某种形式的统一,两岸的经济互补关系会使双方都大受其益。
    
    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出于切身利益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为主体的东亚共同市场历经艰难历程,将会取得共识并初具雏形。
    
    针对上述发展趋势,专家门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长期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增长的特点应是“快速、高质”;
    
    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促使产业发展保持协调并不断优化;
    
    经济增长应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改变过去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的生产模式,而应从提高生产率,节约资源的角度去看待、解决问题,实行集约化生产,以保证做到低消耗高产出;
    
    逐步实行“北上西移”的区域发展政策;
    
    在收入分配上,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机制,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和稳定;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重视提高人口素质;
    
    继续扩大开放,重视国际事务的参与,在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中国应对国际事务发挥更积极、更重要的影响;
    
    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推进和完善法制建设,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重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同步性,也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进行,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刊载于《华声月报》1998年1月号)
    




版权为作者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