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铁良
甘肃成县黄渚镇镜内的厂坝和李家沟同时出了名,因为地质勘探人员在这里探明了一条长2500米、宽1000米的我国第二大铅锌矿带,厂坝和李家沟同处于这条矿带的腹地。
按国家计划,厂坝(露天开采)和李家沟(地下开采)将分期进行,一、二期设计规模为日采矿石3500吨,总投资6亿元。目前实际投资额已达7.4亿元。这个在“七五”、“八五”期间均被列为重点建设的项目,由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厂坝铅锌矿负责开采。

然而,这样一个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的矿山,长期以来,却遭到了日益严重的乱采滥挖的威胁和破坏。从1986年开始,民采在厂坝矿区出现并愈演愈烈,最高潮时有120多个矿硐,参与的人员有5000之众。这些民采矿硐大部分都已深入到已划定的厂坝铅锌矿体内或边坡矿体进行作业,在厂坝铅锌矿露天采场作业平台下部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高级工程师田树声痛心疾首地说:“这种近乎原始的掠夺式的开采方式,不但使国家每年损失200万吨铅锌矿量,而且直接破坏厂坝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一旦造成大面积滑坡,露天矿将遭受灭顶之灾,整个矿就会被破坏掉。”
1995年5月,厂坝露天矿连续发生了四次大面积塌陷,均因乱采滥挖造成,迫使厂坝铅锌矿停产5个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50万元。

1996年3月16日,甘肃省政府下发30号文件,对几经整顿治理仍然非常混乱的矿区再度整顿。然而,不幸的是1996年5月3日上午9时,李家沟铅锌矿区的天成联营矿、省军区一分矿、成县公安局劳动服务公司三个采矿硐,又突发重大透水事故,33名井下民工命归黄泉。在此之前,成县地矿局已明令三矿停止生产。
1996年5月22日,记者看到,李家沟民采矿硐因发生透水事故,虽被强迫关闭70多个,但乱采滥挖并没停止。在厂坝和李家沟的结合部,人背、骡驮矿石的采矿方式随处可见。记者在厂坝矿职工医院统计的结果表明,今年1-5月,民采矿硐由于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受重伤住院治疗的民工为96人。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甘肃省已把矿业开发作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内容。

甘肃省综合治理整顿矿业秩序领导小组副组长斯伟民说,这些突出问题已成为矿业经济发展的桎梏,必须依法整顿。对于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采矿或矿产品经营等活动要坚决纠正和制止。
记者获悉,整顿工作已从今年3月份开始。陇南铅锌矿是这次整顿的重点地区之一。党政部门、执法部门和部队办矿或变相办矿将是这次清理整顿的难点。
(原文刊载于1996年6月24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