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足之 自中共“十四大”以来,在完成一系列对军方上层控制步骤之后,江泽民和中央军委的下一个重点是:稳固军队的基础,对象是基层官兵。 根据江泽民指示,为得到有关新决策的可靠依据,解放军三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组成联合调研组,行程65000公里,3000多个专业组深入部队基层4个月,七大军区全面开展“大生产”运动呼应配合,军方高层为稳固军心,稍后将有一系列重大新措施推出来。 中央军委正在策划“军心工程” 中共军方“三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根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指示,最近完成了全军“菜篮子”工程调研活动。据透露,这个于1994年7月上旬结束的为期4个月的调研活动,是为中央军委建设“军心工程”提供决策依据。 军方高层完成控制,下一步是稳固基层官兵 江泽民在完成一系列对军方上层控制步骤之后,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固军队这个“钢铁长城”的基石:基层官兵。中国近年物价上涨,不仅影响老百姓的生活,部队也受到冲击。实行市场经济后普通人的生活条件都有所改善,物质生活亦有进步,比较起来,部队官兵在这些方面可谓做出了牺牲。邓小平一再强调:“军队要忍耐”,军方上层最近显然认识到,必须因应市场经济对民生观念的变化,从改善部队官兵的生活条件和物质装备入手,使军心稳固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 江泽民指示“三总部”组织联合调研组 据悉,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获得其有关新决策的可靠依据,指示“三总部”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全军“菜篮子”工程实施大规模调查研究,此举非同寻常。它显示军方高层为稳固军心,将有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 刚刚结束的该次调研活动,始于1994年3月上旬,调研人员行程65000公里,完成了对全军110个列编农场、161个团(旅)副食品生产基地、189个生产服务中心和329个建制军队的考察调研。 宣传、调查、研究三位一体,是这次活动的特色。在深入实地察看现场、听取汇报、检查帐目,以及与基层官兵共同进餐的基础上,联合调研组还先后召开了44个由大单位后勤、机关干部和部队官兵等参加的座谈会,从中梳理出制约军方农副业生产和影响部队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归纳,以便探寻解决的对策。各调研分队总结整理出加强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的41份专题材料,作为全军农副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思路和经验。 据悉,军队新时期的“菜篮子”工程建设思路是:以部队农场为骨干,以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生活服务中心为中间环节、以基层连队业余生产为基础,形成一体化生活保障格局。目前全军拥有列编农场近600个,副食品生产基地有生活服务中心2800多个。以养猪、种菜为主的全军基层连队官兵业余生产活动蓬勃发展。据对全军3209个连队的调查所得,肉、菜自给率均在68%以上。 七大军区全面开展“大生产”运动 “三总部”是次联合调研,带动了各大军区“菜篮子”工程全面展开。这是一场新时期的军队“大生产运动”。抗战年代,毛泽东曾经号召军队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保障了军队的生活供给。今天,军方的“菜篮子”工程,保障部队生活在发展市场经济下稳中有升,依然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为稳固军心服务。 在“南泥湾精神”发祥地——兰州军区,今年(1994年,下同)推出了一项宏伟工作:“因地制宜,大干三年,实现全军区部队肉菜基本自给”。东部缺田,西部干旱,北为沙碱,南为山垣,兰州军区为克服困难,把斜坡兴农,科技兴牧作为突破重点,由后勤部队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先后走访甘肃省农业厅和有关科研单位,重点考察了兰州市蔬菜栽培高技术示范基地和靖远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计划拿出200万元人民币用于部队农场的日光温室、猪场和鸡场等项目的建设。 兰州军区还制定了“全区部队三年实现肉菜自给发展规划”。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军区决定拿出300万人民币和600吨油料,扶持部队发展农副业生产,进一步完善建制旅(团)的副食品生产基地。该军区还决定三年内为建制旅(团)配备一名专业军士,作为种植、养植技术和为畜禽防治病的骨干。为发展“菜篮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兰州军区各部队自1994年1月至6月,共投入84000人次、资金318万元人民币、机械车辆23000台次,平整菜地2万余亩,开荒造田2410亩。 三千专业组深入部队基层 按照中央军委和总后勤部的要求和部署,全军各级后勤部门必须面向基层办实事。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以来,全军共派出600多个综合服务队,3000多个专业服务组,深入基层部队和驻扎在高山、海岛、戈壁、沙漠等边远艰苦地区的连队,倾听基层官兵的呼声。解决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吃水、照明、洗澡、住房等。 通过营以下单位住房整治,目前中共全军已有130万名官兵住进了制式营房,3100多个营院达到“园林式营院”标准。从1993年初开始的军队医疗“星火计划”已有成果:大城市医院支援边远艰苦地区军医院的医疗新格局已经形成,边远地区军医院的医治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现代消闲方式进入了军营 为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军方改变过去以劳动和开会为基本形式的官兵业余生活观念,允许士兵接触现代化消闲方式,一批新颖现代的文化设施进入了军营。近几年来,全军各部队共投资4亿元人民币,兴建各类文化活动场地500万平方米。卡拉OK厅、电子游戏室、录像室、台球室以及健身房,已遍布基层各部队。上千个业余文艺演出队、锣鼓队、足球队、篮球队、电声乐队、健美体操队,常年活跃在部队基层之间。 江泽民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军委及总后勤部把艰苦地区部队后勤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江泽民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解决艰苦地区部队的特殊困难,做到在经费标准上重点倾斜,供应保障上优先安排,财务补助上重点照顾,技术服务上特殊对待,农副业生产上重点扶持。 总后勤部和成都军区已经连续4年,每年拿出400万元,用于西藏军区发展农副业生产,使蔬菜和肉食自给率每年递增20%。海军拿出2.4亿元人民币,用于海岛建设,解决了400多个岛屿官兵的生活设施困难。新疆军区近两年拿出580万元人民币,作为基层、边防连队改善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配套设施。 黑龙江省军区边防线长,部队驻地高度分散。该军区党委一班要员亲赴边防,并以“假如我是一个边防哨兵”进行换位思考,采取措施,“不让吃苦的人吃亏”。近年来,地方宾馆、招待所收费越来越贵,出现了边防士兵出差办公事住不起旅店的现象。为此,军区在哈尔滨筹建了一个“士兵招待所”,以低价优质的服务方便边防士兵。边防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有的士兵外出办事或探亲回来,因没有交通工具而徒步往返哨所。黑省军区为边防军队购置了40多台小四轮拖拉机,既作交通工具,又方便军队的农副业生产。 从今年开始,黑龙江省军区决定:凡在边防军队任职4年以上的优秀军队主管,可优先晋升。同时,拿出12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边防部队基层军官的生活补贴,并设立年度奖励基金,对政绩突出才者实施奖励。 边疆部队将领在格尔木专研对策 最近,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及海、空军等各军兵种驻艰苦地区部队的将官,聚集青海省格尔木,围绕中央军委关于利用三年时间,上下筹措财力,对艰苦地区部队后勤设施进行配套治理的决定,进行了专题研究。此次研讨会上,总后勤部副部长王太岚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是要把加强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基层后勤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军队新时期战略方针的重大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是在工作指导和供应保障方面继续实行倾斜政策。 三是坚决纠正“重物轻管”现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好基层后勤工作。 四是树立长远建设思想,提高经费物资的使用效益。 五是要大力发扬抗战年代军队大生产运动中的“南泥湾精神”,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提高部队自给水平。 刘华清要求地方政府合作解决军属问题 军方高层认为,稳定军心,不仅要改善基层官兵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解决好军官家庭的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基层军官家属的住房、就业、工种调整、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问题,迫切需要军队机关和各级地方政府协作共同解决。 因此,新时期的“军政军民团结”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江泽民强调指出,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发展军政军民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的大好局面。”最近他又进一步指出,在新形势下,搞好军政军民团结尤为重要。 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最近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妥善解决军官家属随迁、工作安排、子女入学等问题,做好烈军属和伤残军人的优抚工作,并要把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落实好。 “军官子女入学难”这个问题将是今后军地双方要解决的一个焦点。一些长期驻守边防或穷乡僻壤的军官,因子女入学问题而难以安心岗位,时常为子女入学四处奔波,有些军官因为怕子女考不上大学而不得不提前退役,给部队带来不稳定。 军队基层酝酿新转变 军人军官,由于职业需要,调动频繁,子女随之多次转学插班,正常教育因而大受影响,令致军官子女绝大部分不能跨入大学校门。这是因为:按大陆常规,小学、初中招生以学生常住户口为准,就近入学,但部队的驻地绝大部分都远离城市,甚或驻扎在偏僻小山沟、小海岛,所在乡村中小学校教学质量差。因此军官子女能上大学的极少。 某军方研究所,地处偏僻山沟,40多年来,在该研究所供职的优秀研究人员的子女竟没有一个考上大学。某团自1971年驻扎在一个小城郊区20多年来,这个部队军官子女中,仅出了两名大学生,考上高中、中专的人数也屈指可数。 军官子女入学难问题,已引起了中央军委及“三总部”的重视。据知,一批长期驻守在边防和基层的军官子女,已在“三总部”直接关心辅助下,通过全军统考,进入军事经济学院深造。 最近,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采取措施,解决军官子女入学问题。山东潍坊市教育部门,将驻军子女全部转入三所省级、市级重点中学就读,并规定长期不变。辽宁凤城县规定部队子女可以自由选择重点学校和班级就读,已有11名军官子女考入大学。河南省开封市规定军官子女可以跨区选校就读,有的中学还安排专人辅导刚入校、文化基础不太好的部队子女。 在江泽民、刘华清号令之下,军队基层局面正酝酿着新转变。
(本文刊载于《广角镜月刊》1994年8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