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桦
1985年,一个名叫张景发的西北汉子怀揣2800万元巨额贷款,带领800多名职工,在一片乱石滩上建起了皇台酒厂。三年后,带着纯浓的酒意,皇台酒走出西北,逐鹿中原,被誉为“南有茅台,北有皇台”。
本当醉卧沙场 缘何对薄公堂
皇台美酒自祁连山麓源源而出,醉倒了多少豪情男儿,也迷住了一位性格豪放的广东商人。广东人名叫陈招良,是广东陆丰市东亚集团的总经理。说来他们有缘,两家企业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在西北成了有名的酒厂,一个在东部靠销售中国名酒,立起了响当当的名号。
东亚集团早在九年前就同国内知名酒厂做起了酒生意。这家公司靠补偿贸易起家,先向酒厂投资,然后从酒厂低价或平价购酒批发,几年下来把十几种国产名酒跑了个遍,成为全国做名酒补偿贸易最大的私营企业。
1994年,东亚集团董事会决定把生意扩大到地方名酒上来。东亚集团总经理陈招良建议与皇台酒厂合作,他看上了张景发的一股子闯劲,对皇台酒厂充满信心。
1994年12月至1995年,东亚集团与皇台酒厂分别签订了三份补偿贸易合同。合同约定,东亚公司向皇台酒厂投资人民币总计2000万元,皇台酒厂在一定时间内补偿供给皇台酒及皇台贡酒共计1020吨。合同履约期分别至1996年6月30日、1995年12月、1996年4月。
这本是互利互惠的东西部合作项目,酒厂可以吸收资金扩大再生产,东亚集团亦可通过销售获利。
很遗憾,这起合作以失败告终。东亚集团发现,最初还能顺利履约的皇台酒厂,到后来就很难办,两千万元投资款打过去后便如泥牛入海,没有了动静。至起诉时为止,皇台仅发了价值400多万元的货,尚有1500多万元的货未发。东亚集团不得不向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是台酒厂不能履行合同,要求判还投资款人民币壹仟伍佰玖拾陆万元(1596万元)及相关利息,赔偿经济损失300万元。
正道是:“本当醉卧沙场,缘何对薄公堂”。此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996年10月10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
被告皇台酒厂分五次(至1998年12月31日止)还清东亚集团15281138.60元投资款;原告东亚集团逾期付款总天数3594天,应向皇台酒厂赔偿违约金1117115.75元;被告是皇台酒厂逾期供货总天数2475天,应向东亚集团赔偿324724.20元;二项相抵,东亚集团应向皇台酒厂支付违约金792391.54元(此款由被告偿还第一次投资款时扣回)。
东亚集团投入两仟万的补偿贸易款,换来的却是要向皇台酒厂支付111.7多万元的违约金。判决结果令许多关注此案的法律界、新闻界人士大出意外。
补偿贸易是指贸易一方(投资方)向另一方(补偿方)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取得低价优先购买其产品的权利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投资方通过行使这种权利而取得收益。也就是说,东亚公司因其在一定期限内承付了一定数额投资款,而取得了低价购得一定数额皇台酒的权利。东亚集团支付了2000万元的投资款,却没有获得它应有的权利,不能不令人叹息。
1997年6月,记者赴甘肃采访,发现这起案件涉及的并不仅止是简单的法律因果关系,在它的经济背景和企业行为中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值得经济界深思。
醉听古来横吹曲 雄心一片在西凉
话题还得从皇台酒厂谈起。
皇台酒厂是1985年从国营武威酒厂一个扩建项目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七·五”期间全靠贷款起家。皇台酒厂从创业起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资金运转不畅,先天性贫血。皇台酒厂12年的历史,也是负债经营,周转还贷的12年艰苦创业史。
皇台酒厂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该厂1996年所控制的资产规模达到了3.8亿,是1988年投产时的21.55倍。但是,这3.8亿中属于皇台酒厂的极其有限,它的成份包括:①巨额贷款;②联营或补偿贸易中由合作方投入的资金;③一部分自有资产。根据记者调查的数据分析,皇台酒厂的现有资产负债率不会低于70%。
在财政收入居全国倒数第二、三名的甘肃,皇台以负债的方式迅速崛起,不能不说是西北的奇迹。皇台酒厂的董事长张景发是一位有远见、有抱负的企业家。他的酒厂为武威地区解决了几千号人就业问题,并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利税。
从武威地区经贸委石国福副主任那里,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武威地区有两家势均力敌的酒厂—一皇台酒厂和武威酒厂,两家酒厂目前的年产量在5000吨左右,两家酒厂的拳头产品均在当地名声较大,同属甘肃省名牌产品。皇台酒厂出产的皇台酒每瓶零售价大约50元左右,武威酒厂所产的雷台酒和雷州老窖零售价在20-40元之间,比皇台酒低20一50%,武威酒厂在当地的市场份额约占70%,皇台酒厂近年在当地的份额从40%下降到了10%。武威酒厂是有40多年历史的老酒厂,皇台酒厂建厂约十年。
1996年,皇台酒厂总产值4736万元,利润383万元,上交税款1255万元。武威酒厂总产值2899万元,比皇台酒厂低1837万元,税金1188万元,比是台酒厂仅低67万元,税后利润81万元,比皇台酒厂低302万元,落差较大。
皇台酒厂的迅速发展给张景发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和信心,在他的名片上印着这样一连串的头衔:省政协武威地区工委副主任,全国劳动模范,高级经济师,董事长,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由于权力非常集中(张景发的两个儿子分别在该厂担任副厂长和北京皇台商贸公司总经理,他的一些亲戚在皇台集团也分别担任了一些职务),皇台酒厂前期的发展也比较顺利,该酒厂几个致命的弱点被暂时隐藏下来:
1、产权不明晰。皇台虽已跨入国家一档工业生产企业,产权归属问题却一直是张景发和当地政府争议的焦点。在武威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皇台不是国营企业,也不是私营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呢?谁也说不清。记者在皇台酒厂曾听说“皇台酒厂是靠张景发跑贷款建起来的,理应属于张景发”不知这种说法是否代表了张景发个人的想法?
2、资金负债越背越重。21层的皇台大厦已占用了4000多万极为宝贵的流动资金,尚需6000多万的建设费更不知从何而出。甚至东亚集团投入的2000多万元补偿贸易款,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另一个建筑群“皇台庙”给占用了。作为企业血液的流动资金严重枯竭,负债率如此之高的企业要向政府和银行再申请贷款非常困难。如果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式,皇台酒厂已经被按下去几次的经济危机瞬时就有爆发的危险。
滚滚长江东逝水 是非成败转头空
张景发和他的皇台酒厂曾面临过三次机遇,一次是创业初期各级领导的关怀。在短短几年间,为了支持西部企业,国家和省、部有关领导多次到皇台酒厂考察并题辞,给皇台酒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空间。一位领导人给皇台题辞;“南有茅台、北有皇台”,使皇台酒蜚声海外。第二次是90年代初,酒业发展迅速,市场空间乍现,皇台酒作为地方名酒也搭上了这班车,供不应求,大大激发了皇台人的雄心壮志。三是在二次技术改造中,政府给了皇台酒厂一些优惠政策,再加上皇台的员工多为本地人,他们勤劳诚朴,踏实肯干,被皇台酒厂招聘后,都极为珍惜这样的工作机遇,皇台酒厂的领头人又敢想敢干,一时间皇台集团乘风破浪,克服了重重难关。
但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就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规模问题。在大西北,要建一个迅速发展的国家一档企业,并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必须有一批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层,并对市场将要出现的各种风险作充分预测。但是,皇台酒厂权力过于集中,妨碍了这种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无论张景发和他的两个儿子之间,还是他们和其他干部之间,某些认识的不一致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了。
1995年,心力憔悴的张景发到广州出差,西北的劳累和沿海的生活反差,使这位历尽苍桑的西北汉子感悟颇深。张景发带了夫人和儿子以及儿子的好友,要求其合作伙伴东亚集日在广州最豪华的“63层”大厦(广州国际金融大厦)开了单价为5000元人民币一套的两个房间,狠狠地风光了一番。在广州的日子更增强了他建造皇台大厦的意志。1995年,也许是赶到中国经济的又一次飞跃将至,张登发加快了皇台大厦和皇台庙的建设速度,也加大了投资力度。
遗憾的是,仅凭个人意志判断出来的结果与现实相距甚远。1995年,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并没有出现迅猛的增长。4000多万宝贵的流动资金投入到皇台大厦只是建起了一个简单的外壳,而豪华的大厦装修,尚需6000万元。这6000万元何处找,生产流动资金越来越紧张,皇台庙建筑群已经把东亚集团的2000万补偿贸易款给挪用了一部分。犹如一个失血的巨人,皇台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恐慌。
更大的冲击接踵而至。要约束往这匹狂奔的野马已经为时太晚,随着90年代初期经济热潮的逐渐回落,一大批讨债者追上门来。1995年,皇台集团的资金运作到了第一个生死关头,迫于各界压力,皇台酒厂开始以“慢性自杀”的方式改变其远大的战略目标,出让其为之努力了几年的品牌,以大量的酒抵押欠款,包括建筑款、广告款、粮食款和其它款项。此无疑与饮鸠止渴,一时间武威地区和甘肃其它地区出现了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销售点,获得了抵押酒的商家、工程队、个人都急于抛售手中的皇台酒,假冒伪劣制造商出乘乱取巧,市场泛滥给皇台酒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皇台酒在武威地区的信誉度跌到了最低点,市场份额从40%迅速下滑至10%左右。
1996年,张景发担任副厂长的儿子被调到了某县担任县长。同时,张景发在北京亚运村为自己置办了高级住宅。
风起云涌的危机开始一浪一浪地拍打着这个“企业王国”,1996年,东亚集团终于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自此,张景发开始频频外出,躲避经济纠纷、债主,甚至连记者也避而不见。本报记者曾二赴甘肃,三约张景发,亦未能谋面。
花雨一天云外落 壮士断腕意犹伤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为东西合作纠纷的另一方,陈招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位精明而爽直的陆丰人因判断失误,一度将东亚集团引入了危机。想起当时合作失败资金被占用的日子,陈招良意犹心惊。
东亚集团是广州的一家民营企业,在广东这块商业宝地,东亚集团凭着对市场的把握和“以诚待人”的信誉,在陆丰、南海、广州的一家又一家批发市场占住了脚,并以经营名优酒闻名东南沿海。从茅台到五粮液,从古井贡到长城白,几年间凭着他们的自信和对合作者的信任,在全国资金紧张的时候,东亚集团抱着钱叩开了一家又一家酒厂,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生意。1994年,东亚集团在与十几家名优酒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后,信心十足,把目光投向西部,性情豪放的陈招良力主与皇台谈这笔生意,内向而严谨的东亚集团董事长陈招锦经过反复考虑,同意了陈招良的方案。
陈招良的判断有他的道理:时值是台酒名声在外,供不应求,而况陈招良到皇台酒厂,张景发的儿子一个电话就请来了当地极有份量的领导。南方来的陈招良心存谢意,觉得这家企业实力雄厚,地方政府也如此支持,合作没问题。何况西北人是这么的豪爽呢?这正对他的性子。
但大处精明的陈招良忽略了一个小问题:在东亚集团赴皇台洽谈时,皇台酒厂为尽地主之宜,也为了展示实力,请东亚集团一行一个晚上转了五、六家酒吧,均由张景发的儿子张力党签单。到了最后一家,是新开的夜总会(或酒吧?此处已关闭,无法详查),结帐时柜台要求付现金。张力党怒目一竖:“你是外地来的?”
“是,对不起,我们因为刚开张,暂时不能签单。”
“皇台酒厂你知道吧?”
“知道”。
“皇台酒厂的老板是谁?”
“张景发”。
“我是张景发的儿子,这个单我来签,明天你们来皇台酒厂结帐。”
外地入不肯,坚持要付现金。张力党扔下钱走了。
第二天,这家夜总会被一群身份不明的人砸了个遍。
陈把良知道此事后,略有不悦,但时过境迁,也就忘了。
合作初期还算愉快,东亚的钱一笔笔汇入,诚恳的陆丰人以固有信任等待着皇台酒厂的货,并在陆丰、南海打出了一系列皇台酒的广告。
然而东亚集团渐渐发现,这次合作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东亚集团把钱汇入了太需要资金、在规划和预算方面又缺乏有效控制的一家企业。他们这时才明白,当初是台酒厂请来某位领导,不仅是为了展示是台酒厂在当地的地位,还有一种潜在的暗示。
在合同履行中。东亚集团备尝苦头。首先,据合同约定,皇台酒厂预付的作为东亚集团铺底资金的一千件皇台酒,本应于96年6月30日,即合同期满时结算收回,但该厂却于95年4月提前收回。其次,皇台酒厂不按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开具增值税发票,增加了东亚集团的税赋,影响了东亚集团的销售。更严重的是当东亚集团2000万元投资款完全打入皇台酒厂的帐号后,该厂就开始拒绝发货。对于皇台酒厂上述违法违约行为,东亚集团多次派专人前往交涉,皇台酒厂均置之不理。1995年,作为流动资金仅有8000—9000万元的东亚集团,正面临着扩展市场的大好时机,但近2000万元的拖欠使他们元气大伤,刚开始筹建的古井大酒店被迫降低了建设速度,一些销售计划被迫下马。
东亚集团总经理陈把良后来对记者说:“我以前绝没想到这家颇有名气的大型企业,竟会背信弃约如斯。”1995年12月,东亚集团董事长陈招锦亲自到皇台酒厂交涉提货一事,在酒厂住了六天都见不到该厂负责人,至第七天才见到张景发。那一天,张景发特别邀请了武威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庭6位同志一起用餐,陈招锦此行当然毫无收获。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招锦很伤感地告诉记者:“当时的甘肃,天寒地冻”。陈招锦坚持了七天后不得不带着遗憾回到温暖的陆丰。
考虑到让皇台酒厂的违约行为持续下去,东亚集团将蒙受难以想像的经济损失,东亚集团董事会决定于96年2月13日向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受理了这宗逾2300万元的案件后,查封了皇台酒厂的仓库用诉讼保全。
在决定起诉皇台酒厂期间,很多人都说:“这官司能打赢吗?要在他们的地盘,跟一个在当地能呼风唤雨的对手打官司,不怕他们搞地方保护主义吗?”大家都有这种疑惑、不错,近年突,某些执法部门搞地方保护主义的事时有所闻,但作为一家私人企业,东亚集团并不因为在外省和一家闻名的大型企业打官司而对结果丧失信心。陈招良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讨回公道,我们不惜走上法庭,相信法庭会有公正的判决,不会搞地方保护主义”。后来陈招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壮士断腕,在所难免,我们不能这样忍气吞声,否则将来别的名优酒厂会瞧不起我,我舍弃2000万元也要打这个官司”。
人们的疑惑不无道理。在审理中,受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委托,甘肃省审计师事务所用100多天的时间,从1996年5月7日开始,至8月28日结束,审计与东亚集团起诉皇台酒厂有关的帐目。当时,东亚集团曾致函该所对《审计鉴证报告》中几个审计方法提出异议,并提出了事实和证据,希望该所对《审计鉴证报告》的某些内容作合理的调整,或者在报告中以适当的方式反映东亚集团的意见,遗憾的是这些要求没有被采纳。
1996年10月10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东亚集团表示不服。东亚集团诉讼代理人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李京生认为;
一、皇台酒厂应该开具212.394吨增值税发票,而该厂只开了41.4吨的发票,占应开票的19.5%。皇台酒厂不开或少开增值税发票的行为,不仅违反国家税法,而且增加东亚集团的税赋,影响东亚集团的销售。然而,一审法院对此行为,在判决时却只字未提。
二、依合同约定,皇台酒厂应预付1000件皇台酒作为东亚集团的铺底货款,至1996年6月30回合同期满时收回,但该厂于1995年4月提前收回的这一违约事实,判决时也无提及。
三、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东亚集团没按合同期限付款提货,应赔偿皇台酒厂100多万元,这样的判决是缺乏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的。事实上,东亚集团自始至终就有代表驻皇台酒厂提货,该厂也以书面形式为自己不能按合同供货开脱。同时,甘肃省审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鉴证报告”中的若干计算方法是不妥的,且与事实不符。
1996年11月14日,东亚集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递交了上诉状。
1997年8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案首次开庭,展开法庭调查。
对一审判决不服上诉一事,东亚集团董事长陈招锦如是说:“生意入最怕打官司,无论输赢都要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上诉的目的,无非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揭露这家企业不开增值税发票等违约行为,再者,我相信法律最终是公正的。”
东亚集团状告皇台酒厂一案,虽未结束,但至此已暂告一段落。某报在报道此案的文章中用了这样一句评述告诫商家:“发展企业经济中,应遵守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规定,否则,会失去信誉和声誉,最后失去的将是市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应该说,张景发是一位极有远见的人,他比西北大多数企业家甚至中国的许多发达地区的企业家更早地明白了规模经济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重要,他也很早就致力于创名牌的大业。如果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再给西北一些政策,如果在1994年张景发率领他的皇台集团向品牌和规模化冲刺的时候,国家和当地政府再注入一些扶持资金,如果他那时雄心没有这么大,规模搞得小一些,一切就轻松多了。
站在被告席和企业紧要关头的皇台酒厂依然充满希望,在记者采访时皇台人对企业的那种热恋,员工们投入的工作热情和训练有素的工作状态,令记者深为感动。采访皇台酒厂让人产生许多设想:
——如果这个企业的产权进一步明晰,张景发可以率领他的企业大刀阔斧地改革,可以引入新的机制,可以凭借所控制的3.8个亿资产(包括规模宏大的车间、厂房、宾馆)去抵押或合作经营。当然,他是否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厂长、书记集于一身的“总裁”,尚要由合作双方来共同决定。
——如果国家能扶持这家大型企业,注入哪怕一个亿的资金,并在人事任免上对该企业继续实行有效的指导和保护,皇台酒厂可望在几年内成为西北首屈一指的大酒厂,并把“雄心一片在西凉”的豪情通过丝路传到中国的各个酒业市场。
——如果皇台酒厂更多地亲和乡亲,维护一方,武威市每年的口碑效应和实际消费,会极大地推进皇台酒厂的发展。
那么,现在的皇台,前景究竟如何?
——国家政策继续开放,抓大放小,关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思路将极有利于这家企业集团的发展;
——张景发这条硬汉子,已经在准备将皇台股票推向市场,甘肃省已将该企业列为试点企业。如果发行股票所摹得的资金不是用来填皇台大厦的窿窟,皇台酒厂的经济运作会逐渐好转。
——较好地处理与东亚公司等外部合作中出现的败笔,将极有利于皇台集团打开外部环境,重新走入市场的良性循环。
在记者撰写此文的同时,壮士断腕的东亚集团通过多方面集资,在其长期合作伙伴古井贡酒厂、长城葡萄酒厂的支持下,已经恢复了元气,开始了1997年秋冬的市场营销工作。
这批看似和气却性情刚烈认真的陆丰人,通过此次诉讼,向商界表明了他们经营和做人的原则,也获得了更多的信任。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调解下,他们之间也许能找一个合理而又充满诚意的解
决方法。
中国酒业经过了几千年的折腾,不是一步步走过来且壮大了吗?
言语有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企业和企业家们在这样的摸爬滚打中,也就渐渐成熟了。
采访手记
——对待与东亚的合作,皇台酒厂前后态度判若两人。当150O多万款打入之后,1995年1O月,陈招良赶到皇台酒厂呆了几天,终于见到了张景发。陈招良要求与张景发谈谈合作履约之事,张景发冷冷地说:不谈,没什么好谈的。当时,每个月按合同应供给东亚集团1300件酒,张景发打发陈把良说:“1300件没有,一个月给你200伴吧,你要就要,不要就没有了。陈招良愤怒之余,告诉张景之要向法院起诉。张景发大笑,那你就起诉吧。”
——一位记者评点此案,认为这决不仅是一起简单的经济纠纷,这是东西部合作和交融初期必然出现的观念冲突。东部经济发达了,是怎么发达的?西部经济在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规范,需要时间。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机遇,也需要原始积累,在东西部合作中出现某些失误,不可避免,等东西部经济发展平衡了,再坐下来谈平等合作,必将失去许多机会。合作是必然的。
“那么,东部还敢来西部投资吗?”另一位记者反问。
(本文刊载于1997年9月16日《名牌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