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教育:当“狼”果真来了以后


马桂花
    
    “过去我觉得艾滋病好象是西方国家的专利,离我们很远,”中国西南四川省富顺县一中17岁的学生朱红霞说。“但现在我知道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和她的伙伴们己充分意识到,艾滋病这只“狼”已经真的来了。
    
    居住在这个偏远山区人口大县的学生们对艾滋病认识的改变,得益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一个预防艾滋病教育项目。这个为期两年的项目通过课程教育使朱红霞和富顺县的很多学生了解到,自从15年前在中国大陆发现首起艾滋病病例,截至1999年底,中国大陆所发现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已累计达17316人,其中647人为艾滋病患者,400多人已经死于艾滋病。
    
    形势的确十分严重。据中国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信息室主任刘康迈介绍,目前在这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他粗略估计,到今年年底艾滋病感染人数将超过50万。
    
    由此他认为对朱红霞这样的青年人进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今天,中国的人口流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社会的开放度又使青少年对早期性行为和非婚性行为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但问题是,很多人对安全性行为却知之甚少。
    
    刘康迈认为,常规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只把着眼点放在性工作者和吸毒者等所谓高危人群身上,这难免有失目光短浅。他警告说,如果对青少年在预防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方面的无知熟视无睹,“将会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生殖卫生教育学会今年就青春期教育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中国的少男少与十年前相比,已提早一年进入性成熟期,然而他们当中84%的人“对应掌握的性知识毫不了解”。因此,刘康迈认为,“应加强对社会大众进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不然今后会有很多麻烦。”
    
    富顺县距离四川省省会成都有四个小时的车程,是个农业县,有人口123万,人口密度位居四川省第三。每年该县大约有25万的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谋生。鉴于富顺县的人口密度,加之该县毗邻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云南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四川省政府1998年决定将富顺作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项目的试点县。
    
    随着与外界交通的改善,人员流动趋于增多,该县的吸毒人数也在上升,目前已有几起艾滋病感染病例。
    
    “目前在校的四万中学生中,有的毕业后可能会加入外出打工者的行列。现在对他们进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一道保护屏障,确保他们在今后追求美好生活的路途中身心安康,十分有必要,”富顺县委副书记杨洪春说。
    
    数字更有说服力。据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79%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年龄在19岁以下的感染者占9.5%。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许多在国际上证明是成功的教育办法和措施在中国却很难为国人接受。首先,公开展示性工具就被视为禁忌,公开宣传避孕套的使用也会引起争议。另一方面,正如刘康迈所说,不少寻常百姓认为艾滋病是道德问题,是“坏人的病”。
    
    在很多社区,仅仅提起“避孕套”这个词就会招惹是非。今年年初,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因在校园内设置了避孕套自动售货机而引发了一场媒体大讨论。赞成者认为此举是性教育的一大进步,而反对者则指责学校“事实上是在鼓励青少年的过早性行为”。
    
    在富顺,预防艾滋病教育在项目开始时也遇到了许多障碍,过去两年中一直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县教委教研室主任魏中和回忆说,“阻力主要来自于家长和教师,尤其在涉及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和使用避孕套内容方面。”
    
    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意识到这些文化和心理障碍之后,采取了一种“低调”教育方式。“我们对艾滋病的性传播内容只是点到为止,不旁及也不进一步详细阐述。对初中学生,我们主要侧重艾滋病的母婴传播,以及通过不干净的针具或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产生的间接传播。对高中学生,我们有时让男、女生分开上课。”
    
    通常,为了避免尴尬,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会发问。“我们会找一些杂志或图书去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有的同学甚至还可以上网查询,”朱红霞说。
    
    “学生们有兴趣对艾滋病和毒品了解得更多一些,他们甚至想知道毒品的性质和症状,”富顺一中的化学教师刘发样说。
    
    担任一个高中班级班主任的地理教师张均说,学生们对社会上的新事物非常好奇,但有时他们“很盲目,不能分辨是非”,因此“迫切需要现在就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不然会为时太晚”。
    
    据魏中和介绍,在联合国儿基会资助的富顺项目开始之前,他在云南参加了一个“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培训班。1996年儿基会在云南启动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项目。
    
    当时,魏中和与来自四川、西藏、安徽、云南等地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一同接受了国内外专家的培训。随后他们回到各自市县开始对当地教师进行分批培训。
    
    如今,占富顺县总数三分之一的2100多个中学教师和小学校长都接受了“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培训,虽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初始目标只是该县的五个试点学校。
    
    预防艾滋病教育是没有列入教学大纲的课外项目,因此教学者尽量避免过去那种单一的“我教你学”的模式。魏中和说:“我们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自我教育,他们可以通过游戏、短剧、绘画及其他一些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在娱乐中学习。”
    
    在他们自编的一个短剧中,一个学生扮演艾滋病患者,垂头丧气。而另一个学生则扮演成一个多嘴多舌的人,四处传播这个消息。很快受害者被孤立,无人搭理。这时一个“医生”出现,告诉他们艾滋病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艾滋病患者需要关心而不是歧视或骚扰。
    
    “这种学习的方式十分有效,”魏中和说。“这种教育的印迹会长时间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我曾经看到报纸上一则报道说,有的学校因害怕传染竟不允许艾滋病感染者进校门,”富顺二中的高中学生张贵铨说。“现在我知道这是歧视,艾滋病并不是这样传播的。”
    
    通常,张贵铨和其他学生都会把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告诉家长和朋友。学校也努力通过家长会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家长和社区。到目前为止,已有1.28万个家长参加了关于预防艾滋病的教育课。
    
    如今,尽管不少家长比较保守,但富顺县的这项特殊教育内容已赢得了家长的广泛支持。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在这种环境里我们不能把孩子禁锢在象牙塔里与世隔绝。应该正确引导他们,正大光明地用科学的态度向他们讲解(艾滋病的问题),”身为国家公务员的甘北平说。他16岁的女儿目前在富顺二中读书。
    
    开着一家个体小店的吴金涛有一个12岁的儿子在读小学。他觉得“学校有必要开设有关预防艾滋病的课程,因为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就应该对艾滋病有所了解”。
    
    联合国儿基会在富顺的项目今年就将终止,但59岁的魏中和及县里很多老师表示,不论有无儿基会的资助,都要把这项工作继续开展下去。
    
    “这项教育工作对下一代、对整个人类都至关重要。不仅如此,自己做的工作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一种极大的安慰。”魏中和已与其他人合作编撰了一本预防艾滋病的教材。他和同事们准备结合现有的中学健康教育课程将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内容融入县里的常规教育。
    
    中国在其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中规定,到2002年,40%的农村人口和70%的城市人口应具备一定的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对高危人群而言,艾滋病知晓率应达到80%。
    
    由于城市人口较农村人口而言信息渠道更加畅通,刘康迈认为“在今后几年中,我们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广大的农村,并把重点放在艾滋病流行地区和高危人群相对较多的地区。”

(本文刊载于2000年7月2日香港《南华早报》)
    




版权为作者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