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丁克”家庭


卜铁梅

    这个设想,对房地产商等商家来说,或许是一个生意机会;对都市的“丁克”家庭来说,是一个喜讯;对一般人而言,也起码是一次观念更新的缘起——现代社会,“养儿防老”早已过时,防老养老终老,只能靠我们自身的能力与组织管理了。
    “丁克”家庭是一个新派生词,源于英文Dink的音译,意思是指夫妻两人双收入、无养育子女的家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丁克”家庭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多了。

“丁克”家庭的来源

    走上“丁克”之路的夫妻各有各的理由,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无奈型,一类是主动选择型。
    自然无奈型“丁克”家庭的背后,有着许多哀伤的故事。考虑到他们的复杂心境,这里估且隐去他们的姓名——
    L和M是一对年近五十的患难夫妻,这对“老三届”学生在“文革”的大串联路上相识相恋,一起风风雨雨地走了几十年。“四人帮”粉碎之后,丈夫L考上了大学,同时却没有了工资收入,为了维持家庭开支,妻子M忍痛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工作挣钱养家。但是,M是一个很好强的女性,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而仅仅作贤妻良母,于是在白天工作的同时,夜晚上夜校。常常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满头大汗地赶到学校门口,只能吃两个烧饼或馅饼充饥——因为还得考虑家庭预算不能超支……这感人的一幕幕是这一代青年再熟悉不过的画面了,他们都从这条艰苦的路上跋涉而来。几年后,L终于毕业,又考上了研究生,M毕业后换了一个更能发挥她能力的单位,工作强度更大了。虽然他们在经济上宽松了许多,但精神上仍然处于紧张状态,无暇顾及生育孩子……又是几年过去,当他们终于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却已经过了生育的好年龄……谈及往事,L和M这对夫妻带着一丝感伤却豁达的微笑,说:“我们其实很喜欢孩子,但因为事业而耽误了养育也没有什么遗憾。人遭逢一个时代都会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我们加入‘丁克’家庭的事实,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成为社会栋梁所付出的代价。”
    G称自己的事例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选择多了,生活却动荡不宁了的最好说明。G的妻子H原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护士,结婚时正在工余苦读英语,一心想去美国留学,于是说好到美国后再要孩子。苦读几年后,H终于到了美国,一边读书一边打工,过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洋插队”留学生的劳苦生涯。这期间,G三度到美国使馆办签证,不论是陪读还是探亲都被拒签……这对牛郎织女分别了7年后,H终于拿到了美国的护士资格——这对华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绝大部分医学领域的人去了美国都不得不改行。可也就在这时候,G接到了H的要求离婚的信件,理由是长达7年的分居使得夫妻感情淡漠、消亡了……G没有怪罪妻子,他只是酸楚地说:“我的孩子没有出生在美国,也不会出生在其它任何地方了——离婚这一年,我已经46岁了。”
    此外还有基于因为住房限制、生理不孕等原因的个案,不一一列举了。
    与此相比,主动选择型的“丁克”家庭更令人回味——
    F与B这对夫妻考虑再三后,决定不要孩子,原因是:“我们大人怎么样辛苦都可以,但是,现在在这种高速发展的时代,孩子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早期教育、上好幼儿园、考学等等,从幼年就不得不参与残酷的社会大竞争,实在太可怜了!”
    R看到父母牺牲一切爱好,没有一点点生活享乐,辛苦一生抚养5个孩子的经历,态度坚决地拒绝生育。他认为中国人为下一代牺牲的太多,即使是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为这一个孩子付出的还是惊人的,他决心要过有生活质量的日子:除去工作,还能旅游、享乐,特别是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为此,婚前同意不生孩子的妻子改变主意,坚持要生孩子,他再三说服无效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婚。当人问起他何以决心这么大时,他说:“是两个人生活还是三个人生活,那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啊!”他终于又找了个也坚决不要孩子的女士再婚了。
    近年来,主动选择不要孩子的年轻夫妻越来越多,对此,初期人们不理解,甚至指责他们“不孝”、“没有责任感”,而现在,这种声音几乎销声匿迹了。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自由度更大了,思想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们都更尊重他人的选择了;另一方面,人们也意识到:在诞育生命的问题上,只有经过理性的思考,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才决定取舍,才是真真正正的负责任。——有位白发老母亲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说:“过去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是本能行为,根本没有想过‘要不要’,孩子就一个个地出来了。现在的年轻人把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成熟之后再决定生不生,这是社会的进步呵。”

“丁克”家庭的特点

    较之一般家庭,我国都市里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是有其特点的。
    首先,“丁克”家庭的夫妻独立性更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对“儿孙绕膝”的热闹天伦抱有希望,从而老来也就没有“空巢综合症”——即所有的生活指向都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一旦长大离家,老人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寄托和快乐,变得彷徨、抑郁;
    其次,“丁克”家庭中,文化水准较高者占很大比例。因为往往是文化人选择了不生育子女,这在西方也是一样;
    再者,“丁克”家庭经济条件大都比较好。一方面因为没有孩子少掉一大笔开销,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拖累,精力全放在工作上,事业发展得也更好;
    还有一个最值得注意的特点——“丁克”家庭因为没有子女,从我国《继承法》来说,原则上就没有法定遗产继承人(遗嘱做财产赠送的另论),所以,一般而言,“丁克”家庭都有一笔在身后可以处置的遗产——这给我们下面要讨论的“丁克”家庭养老问题做了一个特定的前提,它决定了“丁克”家庭可以走一条概念全新的养老之路:自行组建老龄社区,成立基金会自行运作管理——自助以终老。

“丁克”家庭的终老设想

    世界上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及早准备,应接这21世纪的“白发浪潮”;在新建的养老院中,有政府投资、基于国家慈善福利性质的,也有商家纯粹靠市场规则运作的……而“丁克”家庭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其实,如何终老的问题早被“丁克”家庭群体所关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宏治及夫人陈炬虹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设想,并得到了很多“丁克”家庭的赞同——
    一、 成立一个“丁克”家庭基金会,建立一个“丁克”老龄社区。有别于其它养老体系的最根本的一点是:“丁克”老龄社区采取基金(资产)托管的方式运作,入住社区的老人可以以记帐、现金支付、刷卡等等方式提前消费自己的遗产——即:无子女的老人加入社区时,要与基金会签订协议:身后剩余的遗产全部遗留给社区基金会,作为“丁克”老龄社区的服务资金、滚动发展资金(“全部遗产”不仅包括身后一切遗留物,比如现金、家具、汽车、坐落在社区外的其它房产、一切有价证券等,还包括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要签署基金会是保险的身后受益人)。在这个前提下,老人在社区生活中可以预支、甚至透支自己的资产,用作社区生活中的各项支出;
    二、 “丁克”老人社区不同于几人同住一室的养老院,它完全以正常的家庭生活为单位——也就是说,社区公寓是普通的家居型的,每对夫妻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租用适合的公寓,以家庭为单位生活,保持家庭生活的私密性;老伴去世后,单身者也可以再婚……与社会上的生存方式完全一样自由、自主;
    三、 “丁克”老人社区不是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它的一切服务与被服务都是有偿的。年轻时作医生的老人可以继续在社区医院里当医生,作律师的老人可以继续在律师事务所接案子……只要身体状况良好,就可以在社区里继续执业挣钱。接受服务的人当然也要付费;
    四、 这个社区针对老人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公寓是为适应老人建造装修的,马桶、洗澡池边都有特别扶手等,每间屋都有紧急呼叫电铃连通到社区管理中心;社区里有图书馆、健身中心、影视中心、社区绿地花园等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商店、医院、食堂、洗衣房等服务机构,还都可以上门服务到家……社区里还组建自己的车队,为要出门的老人提供交通服务,等等;
    五、 与基金会签定的协议在夫妻两人最后一个离世后开始执行。两位老人都去世后,房子由社区收回,再租给新的入住者。
    ——与传统的养老院机构比较,“丁克”老龄社区具有自助、自由、家庭生活的私密性有保障、社会生活参与程度更高等特点。更令人振奋的是,它既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减轻了入住者的经济负担,又不必需要国家像建养老院那样投入那么多钱,给国家节省了资金。
    也有人问:“丁克”家庭既然有点遗产,有钱又何必入住社区呢?老来雇人照顾好了。其实深想一步就完全可以明白: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时期,仅靠钱已经保障生活有靠了——石家庄干休所就发生这样一个事件:一位老干部独身卧病在床,高薪聘的小保姆每天除花半小时胡乱给他做口饭之外,不是在外面玩就是在家看VCD,任老人屎尿拉在床上,任老人千求万唤,她理都不理……据说还有过更极端的情况:小保姆在老人重疴在身、神志不清之时,把家里席卷一空……
    入住“丁克”老龄社区,平日可以各自过独立的家庭生活,到患病卧床时,有社区派去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及服务人员照顾。尤其家庭服务人员是组织化的,是在严格的规章管理下的,这样就免去了老人被虐待被偷盗的后顾之忧……社区良好的服务贯穿至生前身后的每一个细节——除医病照顾生活之外,还可以为临终的老人给亲戚传递口信,甚至为有宗教信仰的老人请牧师做临终祈祷,乃至送葬、火化、骨灰处置安排等等——让每一条生命都真正善始善终。

    这个构想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在“丁克”家庭群体里造成了轰动,不少人士正在努力,争取让这个梦想早日实现。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许多有孩子的夫妻听了这个构想也很兴奋,纷纷要求加入“丁克”老龄社区,情愿把遗产留给社区基金会而不给孩子……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现阶段还无法断言可否,它牵扯到基金会的经济实力、社区的规模、社区的管理能力,以及与个人遗产处理有关的种种法律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具有前瞻性和创见的设想一旦实施,不仅会给“丁克”家庭带来福音,会给国家减轻社会老龄化的压力,也会给普通家庭全体公民的养老提供一点新的启示。

──《三月风》2000.5




版权为作者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