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评论:目前中国机构改革进入了“阵痛期”,这个“阵痛期”预计要持续数月之久。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比例,此次将裁减20%~25%的人员,也就是说,200多万官员将被裁减。
在前不久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七个部被撤销,又重新组建了6个部委。不论是被撤销的,还是新组建的,都有程度不同的“阵痛”。在这场大变革中,官员的种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高兴的,有沮丧的;有等待的,有失望的;有急于下海的,有岸上观潮的。
被撤销部门的官员神情多沮丧: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机关”一夜之间消失了,自己坐了几十年办公室,会干什么?今后将干什么?失掉了机关“铁饭碗”,今后端什么“饭碗”呢?全然不知。
新成立的部委热闹非凡;任命副部长,成立司局处室,编制多少,职能如何,谁去谁留,谁升谁降,宣布机构改革方案,挂出新部委的大招牌,然后开始运转。下一步还要加薪,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
资料显示:中国机构改革自50年代开始,大大小小的改革计·七次之多。毛泽东50年代曾指示;“在一不死人,二不费事的条件下,我建议党政机关大精减,砍掉三分之二。”
但事与愿违,七次精减,七次膨胀。1959年国务院有39个部委,
6个办公室,1个秘书厅。而经七次“机构改革”后,仍有80多个部、委、办及常设机构,非常设机构还有80多个。
因此,有人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八个字,用“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这个规律来概括中国的机构改革。
在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人民代表呼吁:机构改革千万不可走过场!要从转变职能上下功夫,不要从改换牌子上下功夫。切莫“旧制复归”,再走过去机构改革的老路。
权威人士指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虽然从数量上看变化不大,但此次是在中国实施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进行机构改革的。改革的每一步都紧紧围绕市场经济这个目标进行。一是转变职能,一是理顺关系,这两点是此次机构改革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以往机构改革所没有的。
毋庸讳言,在机构改革中,将伴生许多棘手问题,如:权力经商,翻牌公司屡屡出现;突击提干、乱分钱物的事已有发生。机构改革后,职能会否真正转变,政府干预企业的事是否还会发生,都还是未知数。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人大会议上通过时,有500多位人民代表投了反对票和弃权票,足见机构改革的难度之大。人民冀希此次机构改革动点真格的,改革要从“精减——膨胀”的怪圈中走出来,进行一次名副其实的机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