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
 
 
****什么是我所理解的好新闻****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荣誉在于深刻地关注和记录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正是基于这种关注和记录,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成果才能有效地融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力量潮流中去。显然,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好新闻永远是和时代发展的“问题单子”联系在一起的。汤因比曾经说过:“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历史。”因此,真实地记录这种“挑战—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单子,深刻地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其成果,便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好新闻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所指。

  我想说的是,造就一篇好新闻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机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澈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问题单子时,一篇好新闻也就应运而生了。
                    ——喻国明


  喻国明,男,1957年9月生于上海。198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论集》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传播学理论、新闻体制改革和新闻传播效果理论、中国民意测验的理论与方法。

  早在八十年代中,他所提出的关于“传-受互动方格”理论、新闻体制选择的多维性理论以及他对中国新闻改革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的分析,等等,都是极富建树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不少概念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基本“话语”而被收录到有关学术辞典和专业工具书中。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喻国明的研究进一步转入将学术前沿的理论与现实的传播实践接轨的方向上来。他一方面广泛吸取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做了大量把握中国传播实际的极有认识和操作参考价值的调查研究项目,有针对性提出了“必读(视、听)性”的概念;提出了报纸不但是“新闻纸”而且也应该成为“有用纸”的概念;提出了传播产业是一种“影响力经济”的概念;等等,这些都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指导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986年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他已主持进行了80余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的舆论领域和新闻传播领域的调查研究项目,并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等媒体有许多成功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方面的研究、策划合作,被誉为“媒介军师”。

  他的主要的学术著作有

   《中国新闻业透视:中国新闻改革的现实动因和未来走向》,
   《中国民意研究》,
   《嬗变的轨迹: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和新闻理论》,
   《媒介的市场定位:一个传播学者的实证研究》,
   《解购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
   另有200余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

  Email:yugm@public.bta.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