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广播电视报 第19期 5月8日出版

  竹坝行之一

沈世豪

  久居厦门,一个偶然的机会,居然有幸在竹坝住了二十多天。仿佛,枕着一片绿色的书笺,令我领悟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里是华侨农场,位于同安县城西北8公里的三秀山南簏,一马平川里,二万多棵龙眼树,编织着不凋的岁月,也编织着鲜为人知的创业佳话。
正是龙眼树绽蕾开花时节。绿韵无边无涯,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刚绽出的新叶,为琥珀色的玉佩,更像是娇嫩的笑靥,是献给创业者的一首抒的歌么?踏着被春雨浸泡得松软如酥的土地,浓荫如泼,深褐色的树干,爬满了苔鲜,沧桑、遒劲、默默地,守望着南国烟雨空濛,守望着三月杜鹃啼血。相视无言,细细品去,依稀又可以倾听到絮语声声。俗语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这里,却应当改为:前人种树,后人收获。每一棵树,都可以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出交织着酸甜苦辣的人生。
  这里的龙眼树和普通农家的意味不同:不是散落在院前屋后的写意小品,也不是杂乱无章拥挤在一起的绿色之魂的聚会;它们横竖成行,像由成千上万训练有素的老兵排列而成的无坚不摧的方阵。可以幻为笑傲雷电的海涛,也可以幻为凝聚着日月星辰万里江山灵气的交响诗。所有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们,都为那不凡的气势所震撼!
  谁能猜想到,创业者竟会是人们印象中西装革履的归侨呢?而今的芸芸众生,常在灯红酒绿的宴会厅,溢光流彩的豪华宾馆,或者是超级轿车上认识他们,甚至把他们误认皆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朋友,请到这里拜读他们用不着汗水、青春、甚至是生命书写真实记录吧!
  那是1960年,党和国家为了妥善安排被印尼当局排华而被追归来的难侨,以同安上寮上村为中心,拨出了总面积达6949亩的一片土地,建立了竹坝华侨农场。其时,这里满目荒凉,连一棵象样的树也没有,一片又一片贫瘠的红土坡,仿佛是茫然、惆怅的目光:这些一脸疲惫,身穿大红大紫大宽异域服装,而又操着带点洋味汉语的来客,能在这里扎下根么?殊不知,漂泊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乃是以吃苦耐劳而著称的海外赤子。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种下了1100亩果树,开垦并耕种着2700多亩的农田。30多年来除了印尼归侨外,先后还有来自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归侨,一共达2000多人。他们种下的2万棵龙眼树,便油然汇聚为不朽的绿色碑林,镌刻着气壮山河的创业史诗。
  尚健在的第一代创业者,不少人已是白发苍苍了。这里的每条红泥小径,处处都遗落着归侨创业的传奇。无情的风雨,或许可以洗尽那些本应镌入史册的凯歌,却无法淡化那扎根闽南大地而直指云天的龙眼林。南方的青纱帐哟,你是纪念归侨儿女光辉业绩的丰碑,你是呼唤后人奋然前行的旗帜。
  这里的人爱种树。上任的农场领导,常在场部办公楼前种上一排树。姓林的场长种了一排浩气长存的扁柏,人称林扁柏。姓郭的场长种了一排叶色如丹的马楝,人称郭马楝。姓吴的副书记的种了排果味飘香的荔枝,自然就称吴荔枝了。不过,而今的人们,却是无法在浩如林海的果园中去寻觅那些默默无闻的创业者的姓氏了,他们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已经化为竹坝的欢笑、幸福、富足,每一棵树,都象征着高尚而永恒的人生。
  呵,竹坝,神奇的土地,读不尽的绿色书笺,一川碧玉里,梦中云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