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广播电视报 第21期 5月22日出版
《又见紫苏》--竹坝行之二
沈世豪
漫步竹坝。仿佛,是稔熟而久违的朋友,摇着写意的倩影,走进我的目光里。紫苏,一种原来生长在武夷山中的野生植物,居然在闽南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且一片又一片地蔚成田野上独特的风景。
是一个湮没在岁月风雨中神话的复活么?
武夷山中的农家,谁不识紫苏呢!方形的茎,撑起亭亭如心状的叶儿,茎叶皆紫,朴素而华丽。那是味道极佳的调味品,香味儿清纯而鲜美,其作用是不亚于葱蒜的。它的妙处是去腥,炒田螺,煮泥鳅,烧黄鳝,烹鱼汤,在将熟末熟之际,只须放几片紫苏叶子,顷刻,便腥味全无,香味扑鼻。昔日的山里农家是没有味精的,紫苏便成为必备的香料了。它还可以镇咳、健胃、利尿。山里人,偶有点感冒不适,喝几口紫苏汤,便身心舒展,因而,又可入药。它是很贱的;田埂旁,河滩上,或者菜园的一角,常见到它披着一身紫袍质朴身影,默默地,陪伴山里人家数着艰辛而有点闲适的日子。一别武夷数十年,哦,来自遥远闽北故园的紫苏,莫非,你也像那成千上万的乡亲,倾慕厦门这片土地的绚丽和富有,而远涉山水,前来和我邂逅么?
又见紫苏,倏地牵起丝丝缕缕浓浓淡淡的乡愁;踏着竹坝的红泥小径往前走,却走进洋溢着明丽色彩的憧憬里。
走出武夷山的紫苏,也堂堂皇皇地走出农家小院了。拭目看去,一望无垠的田野上,闪跃着一派高贵的紫色,如锦如霞,几亩、几十亩、甚至上百亩一片的紫苏,正编织着一幅幅灿烂的奇景:它像浪漫无羁的祥云,亲吻着春深似海的土地;它像衣着华丽的远方来客,引起人们的一阵阵惊诧。如此大规模地人工种植野生紫苏,正酝酿着令人神思飞越的传奇!正在田野中劳作的人们告诉我,这些紫苏是根据外贸的出口需要而组织批量种植的,主要是出口日本。精明确
的日本人,或许真正品出中国紫苏的妙处了,富士山下大和民族,正掀起一股食用紫苏热。每盒快餐里,只要放上一片中国紫苏叶,便分外走俏,他们同时也用紫苏入药,因此,销路看好。不过,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种植时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带着山野风味的紫苏,昭示着厦门种植业走向世界市场的希望之光,一跃而成为中日友好的使者,到一衣带水的邻邦一展风采,沧桑之变,不得不令人击节惊叹了。
炊烟如梦。站在竹坝种满紫苏的田野上,思绪却如浩荡的春风,巡视素有樱花之乡的异域,也叩问血肉相依的故土,几许欣慰,荡漾心头;祖国的大厦之门真正是敞开了,也跟上了出国潮。更有一腔厚望,弥漫胸中:尽管,闽南乃至更宽广地域的人们尚不识紫苏,但已在日本享有盛誉的武夷之精灵,总有一天,会走进更多中国百姓的家庭的。
于是,我诚恳地将此文和美味的紫苏奉献给亲爱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