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广播电视报 第31期 7月31日出版

  《 这里有好酒》--竹坝行之五

沈世豪

  并非高阳酒徒,却看上了竹坝米酒。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寂寞地守着一片红土地的竹坝酒厂,酿出的酒不胫而走。精明的厦门人尽管没有看到过竹坝米酒的广告,但却把它视为佳酿。因此,销路一直看好。令人觉得可笑的是:一位造假酒的奸商,居然造出了假的竹坝米酒,胆大妄为的他,竟敢把假的竹坝米酒推销到竹坝去,"李鬼遇到李逵",当场被戳穿了"西洋景",成为竹坝人饭后的笑料。
  酿米酒并不难,它不比声名远播的茅台,需要那么多复杂的工序和只可单传的秘方,它的关键是诚,即诚心诚意地把顾客视为朋友、亲人,奉上一腔真诚的美意。酒,乃是一种本色的品格和境界。
  走竹坝,生活在这些海外赤子中间,你几乎处处都可以感受到那如竹坝米酒一样幽远、醇厚、绵长的人生韵味。
  竹坝人好客。待客的礼数,和厦门不同,不是领你上酒楼宾馆,末了,还去KTV卡拉一番;这里只有两家鸡毛小店,是容不了贵客的。因此,人们都是自己动手,招待远方来客。切莫小觑池竹坝人的烹调手艺,这些跨洋过海回来的人们几乎个个都是一手烹调异域风味小吃的绝技。印尼的千层糕端上来了,七彩斑谰,且层次分明,我的学生给它起了形象的绰号:橡皮擦。咬一口,韧、脆、香、嫩,口感和味道极佳。道地的异国咖啡,加上正宗的煮咖啡的艺术,品起来就是不一般。各种海鲜、小菜,放上咖喱、蠔油等佐料,其风味自然令人想起南洋的蕉风椰雨和浓烈的亚热带风情。没有生意场上应酬性的虚饰,小屋如春,谈笑声中,宾主浅斟慢饮,情如酒,意如酒,领略了那一腔长长的同胞情,你才能真正品出竹坝米酒的迷人之处。
  这里远离闹市,也无离了尘嚣,人们的生活,颇有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家家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瓜果。按照农场的规定:允许干部职工利用闲地种龙眼等果树,十五年内收获归自己,十五年后和农场一起分成。这一政策,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然而,他们又不像当地的农民,这些经历中外文化熏陶和洗礼的人们,在文艺、体育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赋和强烈的爱好,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无论是同安、厦门,还是侨务系统的各类有关大赛,竹坝往往会出人意料地捧回桂冠和奖杯,或突然涌现一二个"明星",引起人们一阵又一阵的惊喜,到了竹坝,才知道这实在是事出有因的。生活中有了这些耐人品之再三的酒味,便有了令人留恋和回味之处。
  同安通往竹坝的公路正在按准高速公路的标准重新翻修,而竹坝人走出竹坝,在同安、在外地创办的几家气势不凡的电子、雨伞、酒楼等企业,正走向兴旺和成熟。酒不醉人人自醉,放眼竹坝的明天,将更是处处飘香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