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南华侨农场>>彬村山华侨农场
广东华侨农场 | 福建华侨农场 | 广西华侨农场 | 云南华侨农场
海南华侨农场 | 江西华侨农场 | 吉林华侨农场
     

  南省彬村山华侨农场位于海南岛东部的琼海市境内,这里交通便捷,距离省会海口市110公里,琼海市政府所在地加积镇12公里,“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20公里。
  农场创办于1960年,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为安置性质的国有企业。全场现有总人口6311人,其中归难侨2328人,职工1626人,土地总面积2887公顷。
  农场以种植业为主,工贸业同步发展。现有橡胶面积685公顷,胡椒面积384公顷,人工林面积733公顷,年产天然橡胶600吨左右,胡椒干果500-700吨,是全国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之一,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称号。胡椒深加工产品有:胡椒粉、咖哩粉、胡椒油、胡椒碱、胡椒树脂等。其中,我场生产的“富海牌”胡椒粉已打入国际市场,具有东南亚风味的咖喱粉也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
  农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位于农场东南面的东丽湖,水域面积600公顷,湖水容量3530万立方米,湖岸边绿荫浓密,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野田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是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农场有全国唯一的“海南印尼村”,1989年,香港《桥》杂志社记者专程到此采访报道。1991年,全国侨联名誉主席张国基先生曾为该村题写村名。由海南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海南印尼村》曾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播放,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到此观光和联欢,他们对印尼归侨表演的印尼风情舞蹈和制作的风味小吃赞叹不已,是开发旅游项目的宝贵资源。
  为加快农场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十五”计划期间,农场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多渠道引进符合海南产业政策项目。

  为此,竭诚欢迎国内外人士到彬村山旅游观光,以及投资、合作兴办实业,共创辉煌。
 





农场区位图





农场胡椒园




场长 曾毛创



  海南省彬村山华侨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农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和目标
  (一)橡胶生产:由于部分橡胶林段品种差、树龄老化,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低。因此,“十五”期间将逐年淘汰约200公顷,把土地用于热带高效农业项目。至“十五”期末保留485公顷,年产干胶450吨。
  (二)胡椒生产:胡椒生产是农场的主产业,有“胡椒生产基地”之称,又有高产栽培的管理技术,因此,“十五”期间计划投资700万元新种100公顷,至“十五”期末达到500公顷,投产433公顷,年产干果1300吨。
  (三)热带水果生产:计划从2002年起开始种植热带高效水果,投资375万元,新种100公顷,至“十五”期末达到133公顷,投产67公顷,年产鲜果1000吨。
  (四)胡椒深加工项目:农场有加工胡椒碱、胡椒油、胡椒树脂的技术和设备,所生产的产品达国内进口的同类产品标准,但至今尚未打开销路,因此,“十五”期间农场将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销路,恢复生产加工,以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如果销路能够打开,农场胡椒可以增值一倍以上。
  (五)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十五”期间加强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项目有:①投资93万元,改造电网;②投资30万元,改造场部自来水管道;③投资50万元,维修改造道路桥涵;④投资300万元,配套完善农场水利设施。从而进一步改善农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场部小城镇建设:计划在“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场部小城镇建设,使场部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七)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农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有明显成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元以上,生产经营实现扭亏为盈;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形成规模,农产品加工有所发展;体制创新有新的突破,管理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质量有所提高;职工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3、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和职工队伍。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农场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目标,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和职工队伍,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一是自己培养,二是积极引进,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继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树立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形成新的推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实施科技兴场,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场是实现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目标的必然选择。内容:一是抓好职工的培训;二是抓好科技示范点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抓好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经过努力工作,力争做到产品产量高、质量好、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
 





场招待所




农场橡胶园



  (三)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经营机制转换。一是对农场机关、生产队管理人员进行优化重组,精简机构,尽最大限度减少非生产人员和管理费用。二是对胡椒生产经营权进行改革,即将胡椒的生产经营权长期转让给职工。计划2001年先在个别生产队搞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场推开,从而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盘活农场资产,降低经营风险,并利用回收的资金再投资,加快农场生产经济的发展。三是积极努力分离农场办社会的职能,减轻农场办社会的负担,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
  (四)积极外引内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外引内联是加快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农场的资源优势,多渠道引进符合海南产业政策的项目、资金和技术,加快农场的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农场历史


  海南省彬村山华侨农场前身为地方国营琼东县农业示范农场(1953年-1957年)和地方国营彬村山农场(1958-1960年),当时人口140多人,1960年5月起先后接待安置印度尼西亚归侨1200多人,1961年7月29日经广东省委批准正式成立广东省国营彬村山华侨农场。1977年7月,原长坡公社金屯大队及三个农村生产队950多人并入我场。从1978年5月起,又先后接待安置了越南难民1230多人,1988年海南建省后,又改名为海南省彬村山华侨农场。目前总人口已达6300人,其中归难人口2328人。

  建场初期,我场生产方针是以粮食和油棕为主,水稻播种面积53公顷,油棕种植面积1667公顷,1964年重新制订了生产方针,提出种植橡胶、胡椒为主,目前全场橡胶种植面积685公顷,年产干胶600吨左右,胡椒种植面积384公顷,年产干果500—700吨。




美丽的家园——彬村山华侨农场
 





旧居民区



当年归侨垦荒造梯田




  联系人:刘启信 李上良
  电 话:(0898)62721674              传 真:(0898)62721660
  地 址:海南省琼海市彬村山华侨农场        邮 编:57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