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华侨农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地 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东经
85°10′--85°54′,北纬44°10′--44°20′,平均海拔595米,年均气温6.7℃≥10℃积温3519℃,无霜期135--191天。总面积266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草场8万亩,正播面积16万亩,人口4万,现有职工761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65人。
新疆华侨农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1954年新疆兵团成立时改称二十三团农场。1969年改为一四三团场。198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新疆华侨农场”。全场有64个行政单位,其中农业生产连队27个,工交建商企业29个,文 |  新疆华侨农场----威风锣鼓队......
|
|
企业29个,文教卫生单位8个。全场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耕地林木覆盖率11%,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渔、工交建商、文教卫生全面发展的国有大型现代化农场。
新疆华侨农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距石河子市15公里,312国道、北疆铁路、亚欧光缆、乌奎高速公路横贯农场东西。这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人称“塞外江南气1958年,朱德委员长到农场视察时,把这里誉为“花园农场”。场部花园镇就由此而命名。
农业是农场的基础产业,棉花是农场的支柱产业。蟠桃、蕃茄、葡萄、线辣椒、农作物良种繁育是农场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蟠桃之乡”、“中国线辣椒之乡”、“中国农作物良种繁育之乡”。
新疆华侨农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年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2.1亿元,职均年收入7000元。今年,农场继续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把一产做优;实施工业立场战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把二产做精做强;积极开发建设花园镇和312国道沿线六大市场,拓宽搞活第三产业。计划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2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9:23:28,职均收入7500元。
农场有电视差转台、调频广播站、有线电视站各1座,职工文化活动室62个,学校6所,在校学生4246人,教师471人。有综合性医院1所,床位140张,基层卫生室63个、卫生防疫站1个。
新疆华侨农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十分注重城镇化建设,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力口快花园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建设,成为石河子市的“卫星城”和主要旅游观光景点。
华侨农场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农场创办了《花园文艺》刊物,创作了花园农场场歌《这里四季花常开》,组建了军垦威风锣鼓队、威武雄狮队、安塞腰鼓队、翼城花鼓队和老年秧歌队,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传播文明健康的文化知识。农场先后被兵团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农场”、“文化建设先进农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目前,农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建设先进农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