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营太和华侨农场位于东经100°33′—100°37′北纬25°45′—25°50′之间,地处云南省宾川县县城东南
部,属于太和乡行政区域的中间,部分在县城规划区内。 现有土地面积14565亩,其中耕地6150亩。具有得天独厚
的热区资源优势,境内水系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主要河道为龟山大沙河。其源于三转弯龟山箐,向西北流入桑
园河,汇入金沙江。龟山大沙河在太和农场境内流程为 5.5公里。气候区划隶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
候区,日照时间长,光质好,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719.4小时,生理幅射量达62.78-74.34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气温17.9℃,平均昼夜温差15.4℃,年总积温达6543.7℃。10℃的有效积温达5854.1℃,无霜期294天。多
年平均降雨量为559毫米。由于特殊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理位置,处于西南暖湿气流控制下的背风坡,较强的“焚
风效应”使该地形成了少雨,炎热干燥的气候,是一块“天然温室”,“热区宝地”,适宜作物广,产量高。
国营太和华侨农场至2000年有总人口2433人,总户数914户,其中:归侨、难侨417户,人口1232人,归侨侨眷
1313人,占全场总人口数的 50.1%,全场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瑶族、
苗族、布依族)等12个少数民族276人,占总人口的11.4%,人口密度为245.6人/平方公里。全场下辖15个生产队,
有完整的交通、通讯网络,开通程控电话,场域内有广播电视站及文化室。场内广泛各种经济作物,主要以柑桔、
葡萄、柰李、枣子、冬早蔬菜、香叶等为主。粮食主产有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等。2000年粮食产量2010吨,农
业产值1014万元,工业产值604万元,商业产值182万元,社会总产值1800万元。

国营太和华侨农场始建于1958年,是为了适应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 于1958年1月建立作为接收、安置
归难侨的生产、生活基地。从1960年起至1978年止,先后接纳安置了来自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柬埔寨、马来
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七个国家的归难侨3798人。1988年,华侨农场移交地方管理后,推行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工商企业、固定资产盘活、水利产权制度、事业和机关减员增效等项改革。2001年
根据中央及省委精神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场办社会顺利剥离,改革了我场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建立了场
员代表大会制度,做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以及场员养老保险续保工作等,改革后的农场轻装上阵,各项事业蒸蒸日
上,极具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