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小杰出教师谈心得
2003年10月28日
华声报讯:马来西亚本年度“华小杰出教师奖”其中一名雪兰莪得奖教师郑少娟日前与南洋网记者谈及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郑少娟老师在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的干劲与魄力,令记者不敢不相信她教书已有16年的“历史”,她不觉得16年漫长,她也不言倦。这里介绍一些郑老师在教学当中的做法和获得的体会。 无所不在的电脑网络,让学生不再怕老师! 虽然不至于有时间在网上的聊天室长谈,但就是短短几句话,学生发送的电子邮件透露了平时上课没有机会说的心底话,伟大的光纤也让老师迅速的给予辅导和关怀,温馨师生情就这样串连起来…… 不方便传电邮吗?没关系,传便条吧!老师还是一样会回复,也许还会附送手画卡通笑脸一个,为你打打气。 关心学生多过关心功课 欢迎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沟通只是郑少娟老师其中一种与学生相处的形式,要维系融洽而亲密的师生关系,她还有很多方法。郑老师是本年度“华小杰出教师奖”其中一名雪兰莪得奖教师。 一个擅长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接触的老师,除了发出亲切的关心与督促,她还用开朗的神情和认真的态度,捕捉学生的注意力。 郑老师是5、6年级的国语及英语教师。上她的课,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强,有七嘴八舌互相讨论的时候,也有大家静下来认真听课的时候。 关怀是教师最厉害的武器。为什么孩子不交功课?“忘记了”是最常见的理由,往往懒惰才是原因,另一个可能性是“搞不懂,做不来。” 参考郑老师的做法,她的回应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其实关心他多过关心功课,而且平日建立起来的亲和关系,也使她自动具备关心的资格。 当然,先决条件是了解原因,如果情形纯粹只是懒散,她建议老师尽量少用体罚之余,不妨尝试以柔制刚。 “老师花心思教你,你不学做,又怎么会懂?那也浪费了老师的心意,你会希望这样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都会摇头,一摇头就好办了……) 她也向学生灌输了一套“做功课等于爱老师”的观念。当然,老师给功课是重质不重量,只要确定学生对学习主题已经掌握基础,她不会再以量灌充。 “如果体罚无可避免,一放下藤鞭,我就会牵他们的手,安抚他们并说明原因,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责任感,也让他们有一种被关心的感觉。这种教育过程会让小孩子,尤其成绩中下的学生铭记于心。” 苦着受不如变则通 郑老师毫无保留的表达她热爱教学、享受教育的态度。她说,教师的满足感莫过于看孩子从零发展到十,纵使是每天一小步,但累积下来必定会看到成果。 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各有专长。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孩都是纯朴而天真的,如果你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会愿意跟着你走,那是一种由衷的信任,做老师的开心其实就是这样简单。” 她认为,教师会认为教书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主要是因为不懂得松绑。身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纪律问题、教学瓶颈、时间压力等是在所难免的事,教师能够让自己好过的方法是调整心态,自我鞭策。 虽然说易行难,但与其苦着受,不如变则通。她从不认为教书是苦差,因为教学应该是随心而发的工作,只要用心、投入,个中的满足感绝对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 “对每位教师而言,赶课是必然的事,教师要如何偷取时间,在于个人的时间管理观念。” 除了学校,郑老师家有3儿,其中老大已升上中一。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与家庭事务之间取得平衡,她的对策是以速度克服时限。“如果加快速度能使每小时省下3分钟,一天我们就会有额外1小时可以用。” 她指出,教书本来就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工作,爱玩是孩子的本性,何必要让他们苦着,让他们从玩乐之中发掘知识岂不更好? 这位经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教师不讳言,她乐观进取的性格与儿时能在愉快的学习环境长大很有关系。 “我的童年是在芙蓉启华小学度过,当时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把我们带大,她非常关心学生,常常令我们觉得她像温暖的太阳,所以我也常常这样勉励自己。” 开了一条互通的心桥,郑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愈见频繁,成绩中上的学生偶尔会通过电邮会向她请教功课,甚至透露面对考试的心声;也有学生喜欢在作业簿的空白处写上一两句心底话,然后等老师回信。 “无论任何形式,只要他们肯写,我一定会回复。通常他们收到回信都会很开心,那是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我看了也觉得很开心,因为有被认同,学生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 郑老师也喜欢用图案与学生沟通,譬如学生进度太慢,她就会在黑板上角或簿子画一只蜗牛。她很少使用现成的卡通贴纸,为的是营造“独特的个人感”。 “嗨!Miss Chang!”是学生对她亲切的打招呼方式,也证明她的方法在学生群中非常受欢迎,大家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演变为亦师亦友。 对于自己能在蒲种益智华小校长王雪治、家教协会及同事的支持下参选而得奖,她倍感珍惜。(南洋网/谢美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