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课教学
(菲律宾)刘永山 学习语言,到了一定阶段,应该通过大量阅读,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词汇、语法,扩展新词汇,学习相关的民族文化、科学知识、思维方法,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华语教学到了中级阶段,就应该开设阅读课。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学过的词汇、语法,扩展一些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对词汇、句子的理解能力,善于抓住文章重点的能力,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善于捕捉所需资料知识的能力,快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等等。 语言教学中级阶段所使用的阅读课本,一般都采用短文为课文,挑出生词扫除一些文字障碍,课文后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可用来初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本文就阅读课的一些基本教法和某些特殊需要作一些介绍。 一、默读和朗读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中小学一般是大班上课,如果学生都念出声,教室里就会声音嘈杂,互相影响。学生预习功课,人们读书、看报、上网查看资料,也都用默读的方法。因此,不管从上课的形式看,还是从实际需要看,默读是阅读课的基本方法。 朗读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阅读课上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是,阅读课朗读课文,主要是一种检查手段,即根据朗读的流利程度,句间、句中的停顿情况,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如果朗读时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词语断开读,甚至磕磕巴巴,读不成句,就说明他对课文很生疏,还没有读懂。 二、检查和指导 阅读课当然是让学生读,让学生做练习,主要是学生活动。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不但需要,而且非常重要。教师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检查和指导两个方面,即检查学生阅读理解的情况,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检查和指导密切相关,紧密相连,在这一阶段用做指导的方法,到了下一阶段就可能变成了检查的手段,检查和指导的方法、内容,总是随着阅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变。 关于生词的处理,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带学生读生词,帮学生弄懂生词的意思,到了一定阶段,老师就用不着去处理生词了,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遇到生词会自己去看。老师则结合课文检查学生对生词和某些词语的理解情况。对句子也是这样,开始阶段要帮助学生弄懂较难理解的句子,到了一定阶段则作为一种检查手段,让学生讲讲对较难句子的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再解释。 《阅读课本》的阅读课文很短,老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不难。文章增长以后,就要指导学生运用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内容,就是说抓住一段一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归纳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下一阶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又成了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 我们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提问是用得最普遍的检查方式,同时也是指导方式,就是说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哪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初期,比较注意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提问的方法也多用引导的形式,以后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解释某些词语、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当然要注意由易到难这样一个基本规律。 考试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适用于任何一门课程,只是由于各门课程要求不同,所使用的考试方法不同罢了。考试也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方法,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方法,出题的范围,考题的深浅、样式等等,都直接引导着学生的注意力,阅读课的考试每个学期有两三次即可,选用或改写课文内容深浅相当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笔头回答相关问题。出题的方法可以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形式多种多样。 三、阅读速度 所谓阅读速度,是指在基本读懂的前提下,单位时间所读的量,所读的量越大,速度越快。阅读课要注意阅读速度的训练,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学期两三次)让学生记录下读完一定字数,一定难度所用的时间,以及读懂的情况。也可记录在一定时间内(十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所读的字数。通过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二)要求学生尽量快速阅读,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一篇文章。读完后进行检查,看看学生是否真正按要求读完了。 四、略读和精读 一篇文章,一本书,如果只是一般了解,可以略读;如果要对它进行研究,深刻理解,就必须精读。在很多情况下,常常需要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先略读,再精读;有的地方略读,有的地方精读,精读和略读是根据需要而定的。 同一篇课文,可进行略读和精读两种训练。先让学生略读,读完后提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检查;然后让学生精读,精读往往要反复读,弄清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较深刻地理解每段和全篇文章的内容。老师指导、检查也要比较深入、细致,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的词语、句子,以及文章的关节处,使用的方法更灵活多样。比如:朗读,老师提问,让学生互相问答,复述故事,讲课文梗概,让学生解释某些词语、句子,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谈谈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等等。 五、跳读 跳读是快速阅读或略读经常采用的方法。跳过生疏的词语,先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觉得文章可读,再查看字典细读。在掌握词汇量较少时,读书、读报也常用跳读的方法,但那是出于不得已。如果跳得太多,甚至读不懂,就说明那些东西还不适合自己,应该找适合自己的东西读。 为了专题研究收集资料,更常用跳读的方法和浏览的方法,跳过不相关的内容,而只读自己需要的部分。 阅读课一般很少采用跳读的方法,因为我们的阅读课文比较短,又挑出了生词,学生一般不需要跳读。挑出了生词,不等于学生读的时候就没有生词了。有些词有的学生可能忘了,有的则因为转学等原因,有些词没学过。因此,老师在指导阅读时,要不断巡视,指导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还应该在课堂上讲一讲。 六、读报 读报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通过读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华语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大事,关心世界各方面的动态,这对他们将来的事业也很有好处。读报可以做为阅读课的补充,有条件的,可以单独开设读报课。 开读报课,所选报纸一定要适合学生程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学生所喜爱的报纸。并且要用新报纸,不用旧报纸,学生对旧消息是不感兴趣的。 报纸有各种版面,各种专栏,如政治版、经济版、国际版、娱乐版、体育版、生活版、文艺版等,上读报课,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各种版面、专栏的情况,可从大标题、短消息、小文章开始,逐步加深。 七、运用所学华语知识,不断扩展词汇 许多词语,往往有多种意思和用法,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这只有在不同的语流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才能体现出来。因此,阅读,尤其是大量阅读,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较快地扩展词语。 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有规范的造字法,绝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虽然有相当多的声符不能很好地表音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声符能较好地表音或大致表音。华语词语的构成也很有规律。因此,学生学习了基础语法,懂得了造字法和构词法,遇到新的词汇,往往能悟出它的意思,甚至能读出它的发音,例如:遇到“鱼”旁的字,从上下文可以断定它是一种鱼,像“鲢、鲤、鳝、鳅”等,还能读出音来。遇到一个新词,如果是由学过的汉字组成的,根据上下文,有不少也能悟出它的意思来。如果他手勤一点儿,翻翻字典,嘴勤一点儿,问问老师,就会很快扩展词汇。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住华语的特点,不失时机地上好阅读课,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运用所学的华语知识,不断扩展词汇。 八、补充材料 一般说来,阅读课本受各种限制,不能编得太长,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快速阅读、大量阅读的需要,程度较好的班,可能课上都有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应该针对本班的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只要老师们留心,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小小说、短篇小说、名人名篇、科普读物等,是不难找到的,可以选一些做为补充材料。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阅读和借书的重要场所,在那里,应该备有大量的、适合学生程度的读物供学生阅读,有各种工具书供学生查阅。这对提高学生的华语水平非常重要。任何教材都不能像图书馆那样,为学生提供那么丰富的知识。在菲律宾,不少华校的图书馆不错。但多数学校的图书馆适合学生阅读的华文书籍、刊物不多,有的只有古代、近代的书籍,缺乏现代、当代的书刊;有的只有繁体字的,而没有简化字的。这给华语教学带来很多不便,不但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连老师找资料、找参考书、查工具书也很困难。这必然会影响到华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个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至关重要。要提高华语教学水平,必须加强华语图书资料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适合不同程度的阅读材料。有条件的,还应该设华语资料室或教师阅读室,为教师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做为教学参考、研究之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