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活动——雅集

    
    (新西兰)陆妙雄
    文化活动能启发又能加强学生对华文学习的兴趣,以往的经验,使我们从这种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收益。
    我曾以“华文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为题,介绍过我们开展“中国文化和历史个题研究习作”活动的经验,现在我要介绍的活动是“雅集”。
    喜爱和熟悉中国文学的人士都知道,中国文学作品中记载了好些文人的“雅集”,在雅集中产生了许多不朽的名作。而这些雅集成了流传千古的美事。例如晋朝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但记录了当时雅集的盛况,也赋出了历代文人传诵不绝的诗文。这种以书、画、文、词会友的风尚,也流传到海外的学人中。例如我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念书时,大学的创办人每年端午节都要宴请富商豪贾和诗人在水榭中雅集,各赋诗一首。这个活动给我们当时这班年青学子许多的激励。
    现在,我将它应用在华文教学中,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雅集活动的性质与进行的方法分述如下:
    一、从性质方面来说,参与这项活动的每一个人都必需各显身手,有所表现。内容不在乎程度高低,而每个人要把在中国文化方面的学习心得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引起观众(与会者)的兴致和共鸣。
    二、内容最好选择便于表现的,如挥毫书画、朗诵诗词、唱歌、奏乐器、舞蹈、耍拳、口技等等。顾名思义,不论哪一种表演,都要以“雅”为主,绝不可流于鄙俗。
    三、事前的准备。由于这项活动要当场表演,所以平时就要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练习的过程。例如要挥毫作画,就得练习到落笔成画的程度;要表演茶道就得先备好茶具,临场泡壶功夫茶让大家品尝,一面也讲讲茶的典故与知识,以增风雅。假若能穿上配合内容的服饰,则更能把集会引导至更高的境界。
    这种活动为了保持高尚的情趣,人数不宜过多。若有机会能邀请到一两位名士到场露一两手绝技,那么大家得益就更多了。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在我家举行的一个雅集中,很荣幸地邀请到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陈文照先生,刚巧中国山东画家孙盛亮以及我的大哥马来西亚书法家陆景华到访。当晚陈大使填词一首“忆秦娥游新西兰甲必巅岛”;孙画家挥毫画了一张钟馗;陆景华挥毫题诗“游九寨沟”;中国文化秘书王瑾女士高歌一曲“橄榄树”;还有人泡功夫茶、弹钢琴、朗诵诗词等等。我呢,烧了几道好菜。大家交流到近半夜,余兴未尽而别。事隔一年半,陈文照大使、王瑾夫妇都已先后回京,我也迁居离开了新西兰首都。但是他们当年留下的字画诗词,我还可时时拿出来欣赏,当晚的雅集盛况仍然历历如新,为我的生活历史增添了不少光采。
    我想,若是能够把学生的文化兴趣提高到这种境界,定能帮助他们从中吸收不少裨益,并能指导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追求高尚的情趣,对汉语方面的学习也将更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