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汉语——招呼语和告别语

    
    外国人和中国人见面时都习惯说“您好”,告别时说“再见”。中国人之间在正式场合现在也爱这样说,青年人用得更多。不过,在中国同事、朋友、邻居和亲属之间日常见面时说“你好”和“再见”的并不多。
    中国同事、朋友和邻居间常见招呼语有:
    1.称呼人。这种方法最简便,也最常用。中国人教儿童懂礼貌就是从称呼人开始的。一般是少对长、晚辈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先叫,如:爷爷、爸爸、叔叔、阿姨、(王)老师、(李)师傅、白大夫、老张等,反过来则可叫可不叫。
    2.熟悉的同事每天相见时还有更简单的招呼方法,如只点头说一声“哎”,或者只点一下头,或者招一下手就行了。在办公室见面时只说一句“来了?”(回答是“您也来了?”)即可。当然,早上见面时现在双方都可以说“你早。”
    3.中国人最奇特的招呼语恐怕要算询问行动去向了。这种招呼语不仅用得最多,使用范围也最广,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格。有以下几种说法:
    (1)喜欢见景发问。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可以是什么问什么,如早上起床时问“起来了?”上班时问“上班去呀?”吃饭时问“吃饭了吗?”
    (2)见景发问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a)可以打听式地发问。如“干吗去呀?干吗去了?放假了吗?吃饭了吗?”
    (b)可以猜测式地发问。如见人拿着书包出去或回来,问“上班(课)去呀?”或“下班(课)了?”
    (c)还可以明知故问式地发问。如见人去食堂时问“吃饭去呀?”见人下课从教室出来时问“下课了?”见人看书时问“在学习呢?”
    (3)中国人还可用见景发问的方法表示赞扬呢。不过,这也是招呼语的一种,如上班时对先到的人问:“您早来啦?”意思是赞扬别人工作积极,提前上班;下班时问:“刚下班呀?”或“还没下班呀?”含有赞扬别人废寝忘食地工作的意思。但用这种办法需要注意,如上班时问同事“刚来呀?”别人就会不高兴或者要解释一下这时候才来的原因,因为这一问话含有别人迟到了的意思。下班时如果问别人“这么早就回来了?”别人也会不高兴,以为你说他不努力工作,提前下班了。
    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行动去向并不是喜欢探听别人的行动或干涉别人的私事,而是把朋友当成亲人,以表示关心为礼貌,使对方感到亲切温暖。对于不熟悉的人、上级或长者就避免使用,以免失礼。询问别人行动去向时,对方可以如实回答,如“我去买点东西”,也可以含糊应付,如“出去一下”或“外边走走”。
    中国同事和朋友之间告别时常用的方法有:
    (1)道别。如:再见。回头见。明天见。
    (2)告辞。如“我要走了。”表示不是不告而辞。回答可以说“您这就走啊?慢走。”或“再坐会儿吧。”告辞者也可以说“打扰您了。”“麻烦您了。”“对不起,耽误了您不少时间”(用于求人帮助之后)。回答可以说“哪里哪里。”“太客气了。”
    (3)在自己家附近与熟人告别时,中国人还习惯以邀请的方式表示礼貌,如说:“进屋坐会儿吧。不进屋坐会儿?”回答:“不了,以后再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