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外华文教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澳大利亚新金山文化学校孙浩良

    
    本文旨在探讨海外华文教育的运作机制。海外华文学校应由目前华人社团主办的福利、互助和业余性组织转变为实体化、专业化和正规的国际教育产业,以适应未来世界对华文教育发展的需要。文中就当前海外华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以及与此相关的若干问题,如海外华文教育有无必要和可能产业化,如何实现产业化等,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华文教育历来是海外华人社区和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外华文教育的一个基本模式,就是由当地华人社团出面策划主持,利用周末时间,租用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室,聘请有华文教学经验的热心人士担任教师,招收本社团或附近的华人子弟入学,教材则由中国使领馆提供或自行选编。应该说,这种模式基本上是适应海外华人生活现状和需要的。不少华文学校以这种方式坚持了数十年,为华人子弟学习中文提供了条件。
    但是,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主要是靠热心人士自告奋勇担任,他们经常由于工作变动和其他各种原因而不能持续任教;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参差不齐,多数学校老师薪酬偏低或只有少量车马费,教师们也往往不把它当作一份职业,而只是尽一点儿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其次是教学经费短缺,因为是社团办学,收费低廉,很难靠学费收入来支付日常开支,老社团尚有余力补贴,但也很难持久;新社团则还指望从办学中创收,更无法从财务上帮助学校了。其结果便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难以在规模和质量上得到提高,有些学校甚至到了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此外,华人社团每隔一、二年就要改选一次,所属的华文学校负责人也随之更换,致使学校难以长远规划,甚至经常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更不必说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去完成了。华人社团的矛盾、派系也会影响到学校,很容易挫伤办学人员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此类华文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有些学生在学校学了三、四年,听、说仍不能过关,认识的汉字也很有限,远未能达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如运用汉语的程度。长此以往,难免影响华人子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这也是华文学校学生流失普遍较多的主要原因。
    怎样才能弥补这些缺陷,进一步提高海外华文教育的质量,以适应新世纪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更高要求呢?我认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拓展和提升海外华文教育的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所谓“产业化”,就是让海外华文教育实体化、专业化,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自主经营、长期稳定发展的教育实业。
    首先是海外华文教育的实体化。也就是说,要突破原来的华文教育依附于华人社团、受非赢利性限制的传统模式,而是与当地私立学校一样,按照公司法注册,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即使保留原来的社团组织形式,也应该在经济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把海外华文教育办成一个有钱可挣,有利可图,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实体,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专业化。所谓“专业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教育的专业化。我非常赞同目前国内已经达成的关于“海外华文教育是一门专业”的共识。既然是一门专业,专业建设就尤其重要。我们要认真研究海外华文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教法、教学对象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各方面都有待于深入探讨。
    但是,我这里所讲的“专业化”,更侧重于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海外华文教育在组织管理方面的正规化。目前的多数华文学校都属于互助性、福利性和业余性的团体,是无正规化可言的。但是,没有正规化也就没有海外华文教育的地位。海外华文教育要走向市场,实行产业化,就必须遵守所在国的有关教育法规,聘请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专业管理人员和资格教师,建立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学校规章制度,包括行之有效的从市场开发到财务、行政管理体系各个方面,同时要争取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工商企业界的资助和投资,在条件成熟时建造自己的校舍,并逐步向全日制学校过渡。海外许多犹太学校、希腊学校等民族社区学校,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条路子,我们的海外中国学校也应该走这条路。
    也许有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是海外华文教育有没有必要和可能产业化?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海外华文教育的产业化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外华文教育有一个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海外华人已有近五千万人口,他们占所在国的人口比例并不高,但是居住相对集中,重视子女教育,包括对母语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他们的经济实力也大多优于当地普通居民的生活条件,有能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海外对中文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那些在中国投资或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海外企业急需大批中文人才。对在校学生来说,学好中文对今后的求职、晋升、经商等个人发展都会有帮助,从而吸引了更多的非华人子弟学习中文。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鼓励和支持华文教育,许多大、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华文学校还能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华文教育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完全有把握这样说,21世纪的海外华文教育,已经不是海外华人社区的“专利”,而将是一个庞大的国际教育产业,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性英语教育产业一样,我们应该从现在就要有所准备。
    由此引伸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海外华文教育观念本身应该改变,它的内涵需要扩展。我的意思是说,海外华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海外华人社区内的母语教育,而应该成为面向当地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课程。在这一点上,它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是相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对外汉语教育的根基在中国,而海外华文教育的立足点在海外,它可以更加直接地面对海外汉语教育市场,更加熟悉和了解所在国对汉语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汉语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华语教学应该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开发和占领国际汉语教育市场。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仍然是海外华人子弟,让海外华人子弟学好华文仍是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和长期任务。由于民族、种族和文化的差别,华人子弟与非华人子弟学习华语,无论是学习的动机、方式和理解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是有显著不同的。其实,即使同样是华人子弟,也有地域、社会背景、家庭影响以及移民年限等各种不同的状况,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也应有所区别,我这里要讨论的不是怎样教好华人子弟学中文的问题,而是主张把华人社区当作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市场来看待。华人就是我们的主要“顾客”,我们要善于区分顾客的不同类型,研究顾客心理,主动迎合和积极引导顾客的需求,只有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华文教育的产业化才有可能,华文教育才会有一种新的面貌和新的格局。我认为,这和传统的华文教育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并不互相排斥,相反,产业化后的海外华文教育可以更好地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服务。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更为实质性的问题,就是产业化后的海外华文教育将以何种方式生存和发展?根据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参照国际英语教育的经验,我认为,产业化后的海外华文教育必然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而不应该受任何一种模式所制约。
    现在有不少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办起了个体的家庭式的汉语教学班,白天为成年人办学,傍晚和周末为学生补习,很受人们的欢迎;也有一些中文教师互相合作,搞连锁式的中文学校,便于学生就近入学,也有利于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更有一些已有一定基础的中文学校正在筹措资金,寻找校舍,向全日制的正规学校迈进。这种正规学校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仍然保持语言学校的特色,以教授中文为主,也可以兼及其他语种,类似国内的外国语学校,专门培养外语、特别是中文人才;另一种是根据所在国的教育体制、法规和教学大纲,筹建全日制的中、小学校,除了中文必修课之外,也开设数、理、化等其他规定的科目,但是中文是学校的强项,因此它既是当地的一所普通中、小学校,又是一所由华人办的双语学校,对当地华人和希望学习中文的当地其他民族的居民肯定是有吸引力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仅限于华文教育的那种单纯的集资办学,难免受市场、财力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难度较大。围绕华文教育,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思路。比如,以华文教育为依托,搞华文图书、出版、印刷,组织赴华旅游,文化交流等。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产业活动范围,包括进出口贸易、房地产、金融、工商企业等等,只要不失去华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没有什么不可以涉猎的经济领域,它实际上是一种多样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当然,对于某一所具体的学校来说,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以外的经营活动上,但是,对于一个产业集团或跨国公司来说,投资和参与海外华文教育,则不仅是可能和应该的,而且是富有战略眼光和远见的。
    人们常说,21世纪是华人的世纪。这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而应该付诸行动。从海外华文教育做起,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一方面,海外华文教育市场本身是一个方兴未艾,亟待开发的大市场;另一方面,海外华文教育市场又是一块通往海外整个市场的跳板,因为华文教育毕竟是一个比较容易熟悉和把握的领域,对于国内有志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以此为先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借助于海外华人的力量,进一步了解海外市场运作规律,从而影响其他经济领域的拓展。从长远来说,率先开发华文教育市场,为自己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后备军,以保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后继有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海外华文教育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新的世纪里,它将面临新的机遇。我们有幸从事这项事业,深感任重道远,我们迫切地希望国内真正有实力、有胆略的实业家、教育家,与我们一起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共同投身于这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族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