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话说“拔河”

    
    拔河,能增强体质,培养整体观念,加之简便易行,场面热烈,因此成了一项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拔河始于距今2400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并发明了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以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已广泛展开。“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可见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大绳正中插一杆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一声令下,河界两边选手紧挽绳索,“使相牵引”,围观者“震鼓叫噪,为之鼓劲。”
    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移驾梨园球场,“令侍臣为拔河之戏”。唐玄宗时,拔河比赛时人数更多,“挽者千余人”,连西番各国使节都被邀来观看,“喧天震地,莫不震骇”,进士薛胜曾专门写了文章《拔河赋》,记述拔河比赛的壮烈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