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汉语——一种特殊的称谓

    
    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称谓不同,已经有不少文章谈及了。就姓名来说,中国人的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则名在前,姓在后,填起表格来要把姓和名分开,姓(Surname)占一格,名(Givingname)又占一格,也许是外国人的名字长,难以区分姓和名才这样做的吧;中国人的姓名一般为三个字,复姓的四个字,单名的才两个字,就用不着把姓和名分开填写了。就职位、职称的称谓而言,中国人是姓(或姓名)加职位或职称,如李总理、张部长、黄主任、陈教授、王工程师等;外国人则是职位或职称加姓(或姓名),如MinisterHuang,Chairman,ProfessorChen等。这些区别一般人是知道的,不必多说。
    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称谓就不是一般人所知晓的了,尤其是外国人。北京有叫“葡萄常”“面人汤”“面人郎”的;天津有叫“泥人张”的。“葡萄”“面人”“泥人”既不是姓名,也不是职位、职称。如果是职位、职称,按照中国的习惯应该称“常葡萄”“汤面人”“郎面人”“张泥人”才是。而“葡萄常”“面人汤”“面人郎”“泥人张”中的葡萄、面人、泥人都是手工艺品。因为艺人常在顺的玻璃葡萄,汤子博、郎绍安捏的面人,张宁祖辈及后辈捏的泥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极精美的工艺品,很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以“葡萄”“面人”“泥人”后面加上他们的姓称呼他们,既是对艺人的称谓,又代表了他们的工艺品。这种称谓是亲切?是崇尚?还是因为旧社会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想来是由各种原因决定的吧?
    除了人的称谓有这种情况外,饭店的名称有的也是如此。如北京的烤肉季、烤肉宛、馄饨侯,其实是姓季、姓宛的开设的烤肉铺,姓侯的开的馄饨铺,在北京是这样称呼的。而在四川又将姓放在前面了,如赖汤圆、果汤圆、龙抄手(即馄饨)、陈麻婆豆腐等等。
    还有直呼其名,或姓加上绰号,再加上某种工具的。江南杭州有个“张小泉剪刀”,另外还有个叫“王麻子剪刀”的。前者是全称,后者是姓加绰号,因为此人脸上有麻子,故称他为王麻子。
    这些特殊的称谓只有跟中国的文化、商业等联系起来看,才知其所以然。因此,外国人要弄清这些称谓,不但要学习汉语,还要了解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