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华学校二十年
(法国)丁伟星 时光像飞梭一样,日子也好像不是一天一天过的,一眨眼,中华学校过了整整20个年头。回忆创办时的景况,一路下来,有许多事情清晰得就在眼前,但有很多人、事、物都不复记忆了。20年来,在我们学校任课的中、法文老师,差不多每季度、每学年均有变动。因为在我们这里任教的老师绝大部分是留学生,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他们都学有所长,来法国修硕士、博士学位,各类科系都有,完成学业后就回国贡献所学,都是学者专家、教授、系主任。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留学巴黎时,在我们学校大才小用,教一些海外生长的小孩学中文,教初来法国的成人ABC的时光。其中也有些老师因缘际会留下来了,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自己创业,也有的在这儿成家立业,和我们一起成为法国的侨民。 来法国整整33个年头,早期华人不多,做生意的更是绝无仅有。由于在香港居住时在父亲公司做事,进口批发法国和意大利的产品,所以到法国一年之后就开始筹备开公司。那时竞争少,很快就走上轨道,待1976年中南半岛发生变化,大批难民涌进法国,到了1980年,法国的华人产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十三区已有一个略具雏形的中国城的轮廓了。此其时,华人的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侨团组织也不多,我来得早,经济上已经非常稳定,尤其做的生意是进口中国大陆产品和台湾产品,使我和越棉寮侨胞之间有许多接触,使我深深感到有心要组织一个侨团,为居住在法国的侨胞服务,因此发起成立了“法国中华会馆”,为当时的侨社活动增添了不少生趣。因我和留学生往来频繁,我们深感来自中南半岛的侨胞要在法国定居下来,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法语会话能力,而唯一外国人学法语的法国文化协会,一则收费高昂,二则教师均是法国人,用法语解释,进程又快,实在不适合我们侨胞学习。有鉴于此,在这些留法同学的赞助策划下,就利用我公司的场所,筹开了“法国中华学校”,提供一个让他们学习的空间。开班以后反应良好,最初几年,我精力充沛,每个月和授课老师开教学会议,研讨教学缺失,发现现有教材总不大适合前来学习法文的学生的程度。就这样,我们构思了教学大纲,委任了一二位老师开始编辑教材。我和他们一起编审,期间继续转换了好几位老师,历经年余,完成初级的教材,一直延用到现在,中间在教学中也数度由授课老师略作修改。20年来,在我们这儿学习法语的人数应在万人以上了。现今他们在法国大多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可惜的是,在我整理学校资料时,有关法文班的情况,只找到有一年师生一起参观香槟酒厂的照片。 在创办中华学校开法文班的同时,也开设了中文班。一开始只有十几个学生,都是自己亲朋好友的小孩,由吴黎明老师任教。吴老师是法国侨教老师最资深的一位,也是小儿元焕的中文启蒙老师。1976年元焕5岁时,就开始跟吴老师学中文了。大约在1975年,吴老师已开始在十三区华夏文化中心教授中文。由于她周末在十三区教课,所以最初我们学校上课时间是在星期一晚上,是免费的。没有多久,便有很多侨胞来询问和报名,让小孩来学中文。就这样学校陆陆续续增开了许多新班,另外新聘老师,授课时间也改为周末。这儿要特别提一笔,我对中南半岛来的侨胞非常钦佩,他们吃苦耐劳,尤其不忘华夏文化,从一个战乱的侨居地迁移到另一个侨居地,一旦环境安定下来,就不忘让小孩去学中文。反观早期来自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家庭,基本上都不太重视小孩的中文教育,以致于绝大多数的家庭,小孩都不会听、讲中文。当然,也可能和当时的时空背景有关,那时华人较少,又没有群居在一起,而分散各地。 一年后,学生就陆续增加到200余人。其后,每年均有增开新班,至今已有900多学生和12位老师,教务工作和秘书工作都增添不少。往年教务工作都由内人李文瑛和马家骅秘书主持,去年起特别聘请陈平老师专职协助,加强教务的督导工作,详细规划年度的教学计划,也增加了奖励学生学好中文的一系列方法,并在学期中举办国语演讲比赛、乒乓比赛、绘画比赛。另外,也分期、分批召开家长会,一方面向家长报告学校的教学状况,让他们了解他们子女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也听取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譬如对有关法国中文会考、参加中国大陆汉语水平考试、简繁体字、国语注音和汉语拼音的教科书采用等等问题,都一一作答解释。 另外,从1998年开始,学校办了一份校刊,二到三个月出一次,登载学校的各项活动、通知、以及刊载一些学生的作文。这些都增加了不少工作,但是只要对提升中文教育有帮助,我们总尽量想办法去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我们也挑选他们的作文,向各大中文报纸投稿。 20年来,每学期终均举办活动,有几次就在学校的庭院中,最多的是在十九区区政府大礼堂,大约有七八次。有时也举办郊游活动,一次去参观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幸阵亡的华工墓园,一次去RAMBOUILLET夏宫和参观成之凡女士的挽云楼,一次去COMPIEGNE大学,一次去参观BRETEUIL城堡,每一次活动均希望能加强师生、家长及学校之间的联谊,度过轻松的一天,也使小朋友在活动中增广见识。 20年不是一个很短的日子,希望把学校从开办至今的一切都有系统地整理汇编成一本纪念册,留下一个完美的回忆,差不多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期间整理照片时,发现很多照片,当时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也亲切地发现,很多参加我们活动的侨界仁人,其中也有一些早期的学生,现在已成家立业,又送子女来读中文了。这是我们华人世代相传的美德吧。 在教材和教学方面,侨务委员会不仅免费提供海外侨教的教科书和辅助教材,而且还提供侨教师资培训,举办暑期夏令营活动等,对海外华侨子弟传承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学校的学生也受惠于这项德政。 我们同样感到高兴的是中国大陆政府现在非常关心侨教的发展,最近也免费提供了大量的教科书给我们,作为华人子弟,能得到海峡两岸有关单位的照顾,真是何其有幸。 在这儿也特别要感谢新闻媒体欧洲日报、欧洲时报、星岛日报、华报和龙报(已停刊)等,他们不仅提供我们学生发表作品的园地,更是不断地报道学校各项活动,对学校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 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人发挥、创造的世纪。试看早期的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都是华人的社会,近期中国大陆的经济突飞猛进,全世界投资的主力,包括台商在内,均瞄向中国大陆广大的市场,其他亚洲国家如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也是一致在开发经济,而华侨在这些国家的经济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台商的投资,试看在亚洲,中国人可发挥的地方太多了。为了拓展亚洲的市场,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沉浸在一片学中文的热潮中,而不仅仅是海外的侨教不断壮大。相信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已届退休之年,深感办事力不从心,已没有早年的旺盛精神了。所幸看到侨界活动频频,侨校亦像雨后春笋一样欣欣向荣。我要藉此机会对曾在我校任教的中、法文班老师,在每次活动中鼎力相助、踊跃出席的学生家长,还有多年来经常鼓励支持的侨界朋友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愿在未来的岁月中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