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华文教育理论体系的断想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唐微文
    
    世界各国华文教育经过三百多年的发端、深化,逐渐走向成熟,现在已到了有条件建立理论体系的时候了。这是华文教育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华文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孤立现象走向广泛联系的必然要求。
    
    一、已具备建立华文教育体系的必要条件
    经过三百年的努力,华侨华人已把华文教育推向了世界各地,为华文教育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坚实而丰硕的客观基础。先前,华侨聚居地出现照搬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模式;随后,华侨华人兴办了不同类型的华侨小学、华侨中学。时至今日,已形成了从幼稚园到大学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华文教育历经了时而兴旺,时而衰微,时而再发展的曲折、多变过程,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正确地评估研究现状,是建立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五十多年来,华文教育研究已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历史阶段,理论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国家华文教育界成立了团结、联络广大华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组织,特别是东南亚各国成立的学会、协会、中心,颇负盛名。如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泰国华文民校协会、印尼东方语言文化中心,为华文教育理论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各学会涌现了一批学者,他们既是华文教育的教师,又熟悉当地华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有亲身体会和感受。他们研究的成果陈述得体,言之有物,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学会出版的刊物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教学经验,探索未来走向的作用,很受欢迎。一些社团或教育机构还举办地区性、国际性学术研究会、交流会,许多研究成果得到交流和推广,表明了各国华文教育事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在中国,许多研究华侨华人的杂志开辟专栏,刊载研究华文教育的文章,形成中国与海外的研究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
    可以说,华文教育研究已形成特色。有溯源寻根,涉足现实的;有教材、教学法探讨的;也有华文教育与中国文化,华文教育与华侨华人专题研究的……大至研究一个国家华文教育的发展脉络,小至一堂课怎么教,成果显著喜人。
    
    二、科学的华文教育理论应该是多元结构、多元形态的
    各国华文教育体制、结构、层次不尽相同,多姿多彩。有的已形成从幼稚园、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教学结构;有的挂靠第一语言(官方语言)学校,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选修课;有的处于培训性质阶段或成人教育;有的则是家庭辅导性质教育……难以用一种尺寸去衡量。我们应当选择视角和课题,对华文教育主体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确立华文教育基本原理的框架下,鼓励不同观点,相互交流,形成多元形态、多元结构的研究格局。例如在子系统中,强调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结合的可称为“文化派”,强调华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的形成“教育学派”,强调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结合的可谓之“文艺学派”……如再细分之,教育学派可以建立次子系统的研究层次,研究华文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华文教育与成人(终身)教育、华文教育与初等教育、华文教育心理学等等。如从“史”学上讲,华文教育史有多种主攻方向:华文教育与华侨史、华文教育与华人经济史、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史等等。
    华文教育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发展印记,与广大华侨华人在海外各地建立华人社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源于中国的汉语、中华文化是怎样走出国境,在世界各地“安营扎寨”开花结果的?是怎样成为独特的华文教育的?是怎样在传播中起变异的?又是怎样在另一个环境中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既融入当地文化教育,又不失去中华文化精髓,从而形成符合当地所能接受的教育群体之一的呢?诸如此类,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我们应该重视“整合”。华文教育之所以能够在所在国生存,并成为所在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员,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一元,应该是“整合”的结果。华文教育获得认同,是在“整合”中,几代华侨华人艰苦奋斗、力争拼搏的结果。“整合”时而冲突,时而调和,时而交流和接近,进而逐渐被承认、被肯定,最终得以确立华文教育自己应有的地位。
    “整合”是国际教育交流现象,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一种自然趋向。当然,“整合”不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变成一种单一的现象,不是你吞我、我并你地吃掉对方,而是一个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多元文化出现的巨大动力。
    
    三、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华文教育理论体系
    占有资料是开展研究的基石。首先要对现有华文教育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了解处于第一线的实践者——华教老师的酸甜苦辣。华教师资是华文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可个案调查,或专题研究。某一些地区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般都有其内在或外在、历史或现实的诸多原因。其次,要建立华文教育资料库。文献资料很重要,研究离不开它。华文教育资料大多存放于各国华人社团、华校、当地图书馆、报社、政府有关部门或个人手中,非常分散。由于社会变革、新建校舍、学校改制、人事变动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散失一些资料,因此,建立华文教育资料库并加以整理,势在必行。
    树立与现代潮流相适应的科研思维方式,不但要对研究华文教育有一个整体观念,还要对自己从事具体的局部研究课题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重视立体性多角度研究。以往研究华文教育,出现许多有创见、有水平的文章和论著。这些文章的着眼点、知识结构,往往跟作者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提倡全方位、立体性研究,较全面地剖析一所华校、一个国家的华文教育,乃至一个地区几个国家的华文教育的综合研究,把握华文教育“质的规定性”。从微观上看,选用一篇作品,分析一堂课,除本身规定性要求外,还应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探索华文教育的规律。
    华文教育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其明显的边缘性、交叉性。要认识华文教育的全貌,从中获益,还需要与其他相交叉的学科进行配套研究。华文教育是教育,是对华侨华人及其子女的教育,它离不开教育思想、伦理观念、华侨经济、华人社会、所在国的教育方针……爱因斯坦说过:“建立一种新理论,并不像毁掉一座摩天大楼。它倒是像在爬山,愈往上爬,愈能获得更新更宽广的视野,并且愈能显示我们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出乎意外的联系。”我们应该开阔视野,多方面观察研究华文教育,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华文教育与普通教育、华校与华校之间,本质属性是相似的或相同的,但表现形态有差异,有区别。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但知三秦一隅,不知中华全般”的局限,我们应该将不同华校,不同国家的华校,不同地区的华校作比较,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探讨华文教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加深认识华文教育的特点和本质。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带动国际间文化教育的交流和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我们努力建立华文教育理论体系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