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教学的循序渐进
北京华文学院邵力敏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其最早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和金文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北师大的王宁先生曾这样描述汉字:“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汉字发展的历史证明,它的生命力还会延续,还会旺盛。” 由笔画组成的方块汉字是记录语素的语素-音节文字,与单纯记录音素的拼音文字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汉字具有形体表意的特征,是表意为主的文字;而拼音文字则是直接记音的表音文字。两种文字的性质不同,学习者在音、形、义的认知和习得方法上也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汉字的认知过程包括音与形、形与义以及音与义的结合,比拼音文字仅仅音与义的认知过程要复杂得多。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掌握汉字就不能真正学好汉语。汉字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以汉字音、形、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能力。汉字的读音、结构和字义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给学习者,尤其是非汉字圈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汉语学习。 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就汉字教学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是“语文同步”还是“先语后文”?是坚持“词本位”还是“字本位”?是坚持以传统的“字源说”还是允许以所谓“俗文字学”帮助学习者记忆现代汉字?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以及由此引起的教学实验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汉字教学规律有很大意义。笔者认为,汉字教学是贯穿整个汉语教学过程的,但基础阶段的汉字教学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对汉字教学规律的认识仍然重视不够,国内的大多数教学单位都采用“语文同步、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汉字的出现完全取决于教材的内容,不能充分考虑汉字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汉字学习仅限于每课课文后汉字笔顺书写表和生词表,教师对学习者的要求也满足于课后抄写生词和课上听写。其结果是,学习者为学汉字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效率不高,进入中高级阶段学习后依然存在认读和书写的困难和错误。相对而言,一些国外的学者因为对汉字学习上的困难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一直很强调要重视汉字教学,主张语、文分开,按汉字的自身规律专门设课教学。到底哪种教学模式更科学更有效率,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好像我们治病一样,同样的病症不同的人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吃不同的药,病才会好得快、好得彻底。 我校在汉字教学上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曾按照对外汉语教学界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汉字课的课型设计进行过调整,但缺乏系统的经验总结和定量分析。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与纯粹的外国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简单讲,就是我们大多数的教学对象由于从小生活在华人社会或直接来自于汉字圈,对汉字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性认识,对汉字教学中笔画、部件与结构的教学,更应重视和强调部件和整字的结构教学。这里提到的部件,也叫字素,是汉字形体中具有组字能力的结构单位。掌握部件是认读和书写汉字的关键。据统计,一万多现代汉字中约有六七百个部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2900多个四级汉字中有430多个部件。采用部件为主的识字法,可以减少汉字学习的难度。注意是识字,不是写字。我们的教学对象因为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的不同,对汉字书写的要求要低于对汉字认读的要求,因此应提倡我们的教学不应盲目套用别人的教学思路,而应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原则。在教学的初级阶段,要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培养和巩固学习者对汉字的兴趣,在语音练习阶段穿插基本汉字的笔画和笔顺教学(目前的综合课教材编写在基本字的位置安排上都很注意);到了词汇和语法教学阶段,学习者对汉字的笔画和笔顺已有充分认识,可以逐步进行表意、表音的部件教学,并对教材中开始出现的多音多义字进行辨析,辨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还要有前后的呼应与反复;最后在学习者对汉字的认识到了一定的量时(按大纲要求的甲级字都涉及到了),强化在朗读和阅读中认知和习得汉字的结构,练习方式要避免单一的抄写生词,要抄写课文,并要求是先读后写,边读边写,使学习者对汉字的认知不局限于眼,而是眼、耳、手同时练习,练习的量不要大,但要勤,同时鼓励学生写周记,复习巩固所学的汉字。进入中高级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对汉字的教学要求仍应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平时教学的积累,对学习者常读错、写错的汉字要反复提醒,强化记忆,练习方式要灵活有效、避免枯燥。相信只要教学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明确,学习者的汉字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