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雪上加霜

    
    北京华文学院罗桓
    
    一个外国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一个语言文化完全陌生的国度生活,在经历过最初的新奇、兴奋之后,到了第三四个月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烦恼、孤独,严重者有时会觉得整个精神处于崩溃边缘……学者们常常称这种情况为“文化休克”现象。
    来华学习汉语的学子们也不能例外。这一点,我在年复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感触颇深。我想对于那些学生来说,这种“休克”的原因,恐怕更多地来自学习本身,更确切地说是来自“教”和“学”本身。如果我们把“文化休克”比作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漫天大雪,那么不太科学的课程设置、不太理想的教材以及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是雪上加霜。
    问题之一,课程设置不应求“大”而“全”
    多年来,许多学校一直沿用语言学院出版的一套理论值近乎完美的汉语教程,它包括“读写”、“说话”、“听力”、“写字”四门课程,该教材甚至在时间的运用上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四门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按理说应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我也曾努力把自己想象成这套教材的设计者,体验进入完美境界的感受……首先利用20天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语音基础,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对汉字有一个初浅的认识……在接下去的一个月中,向学生全面发起语法、口语、写字的进攻。“读写”为先头部队,“口语”为后续部队,“听力”课负责打扫战场……到第一学期结束以前,第一战役基本告捷。
    实际情况果真如设计者们想象的那么好吗?经验告诉我,仅第一个月的语音完美化教学就常常会把学习者的自信心击垮了。
    说白了,这段时间太长了,讲的规则细目太多了,老师的要求太高了。我想,对于那些在语音方面颇有灵性的学生来说,语音也好,四声也好,最多也就是一个星期的事儿;而对于那些在语音方面不甚敏感的人来说,既使汉语水平已经很高,语音也依然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的标准应该放低一些,只要发音不太影响学习者表达意思,我们就应该继续向前,而不应抓住不放。
    这一点在听力课上反映得极为明显,有些练习设计得如单调的催眠曲,老师纵使使出百般解数,效果依然不佳。
    我真的不明白,在这个阶段,在第一学期,为什么一定要设“听力”课,我们该让学生们听什么?
    过了语音阶段,“听力”课的工作重点便有了重大调整,游戏的内容变了,我们的主攻方向好象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更准确地说是转而训练他们的记忆力,教材中常有类似这样的练习:小张喜欢京剧,小刘喜欢豫剧,小王喜欢评剧,桌子上有许多戏票,有三张评剧票,两张京剧票,一张豫剧票。问:他们每人拿了一张自己喜欢的戏票后,桌子上还剩几张什么票?
    与学生们一起听完问题,如果不看答案,我也许会和他们一样答不上来。这可能是因为我脑子慢一点儿,但我坚信这决不是因为我的汉语水平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可悲的是:类似的问题、类似的听力考题,比比皆是,难怪参加语言水平考试需要特殊的训练。此类问题无异于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播放完斯皮尔勃格的名片《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向已经泪流满面的观众提问:你们知道辛德勒的情人骑的那匹马是什么颜色的吗?
    每到此时,我便会想到一些外语学院为学习小语种的专业安排课程时的做法。在专业外语方面,他们只安排一门课——精读。等到了第二学期,才逐渐加入口语课,第二学年加入听力课,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多的生词,听力老师已经有的可讲了,学生也有的可听了。然而这种安排完全区别于英语专业的同学,他们在一年级就有了听力口语和阅读,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在初中、高中连续学习了六年英语,能够考入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扎实的语法、词汇基础,所以应该区别对待。
    问题之二,选用教材难易跨度不应过大
    时下许多新教材,常常过份追求内容的新颖而忽略了语法体系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借用一句教材编写者的行话说就是有些教材“冒”的太多,语音阶段过后,课文内容一跃进入了和实际生活汉语一模一样的状态,有些文化差异较大的东西让学生难以理解。
    有时候,我总觉得学习语言和学习驾驶汽车有着某种共同的东西。
    初学驾驶的人一定先要在驾校院子里那些接近真实路况而非真实路况的环境里,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切不可急于上路。如果此时由着学员的性子把汽车开出驾校,那么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悲剧呢!
    教材的跨度过大,就等于逼着驾校学员直接上路。每每说到这样的问题时,我总爱用英语精典教材《新概念英语》举例,它的入门阶段就编写得十分出色,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容易懂的代词、名词、动词,大量的简单句。让学生在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之后,逐渐进入比较难解的语法学习,抽象词汇学习,而我们的一些对外汉语教材,常常把带有某种特殊语境的复杂对话,一股脑地推给学生,一棍子把兴趣有些盎然的学生打晕,使其产生挺大的心理压力。它会使学生错误地评价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从而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刚刚学了二三个月汉语的人,还不至于“休克”得这么严重,还应该处于一种对新事物有一种新鲜感的“吸纳”状态,关键是我们选用什么样的教材,怎样安排课程,用什么样的教材正确引导他们,有些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师如何“骗过”他们。这便引出了我要讲的:
    问题之三,如何处置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资产”
    大家知道,我们的汉语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良资产”有待处置,比如“了”,比如“把字句”、“动词叠用”等等,对于这些难题,老师应该引着学生绕过去,要“知难而退”,这个时候,“迎着困难上”可能是种愚蠢的行为。很多学生也有一个毛病:放着简单能做的事不做,一定要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做那些现在还没有能力做的事。比如:一定要问清楚“了”的使用规则。殊不知在他还没有掌握大量实词的情况下,老师连例子都不好给他举,更何况连中国最大的“汉语腕”也尚未把“了”研究透。其实学生只需踏踏实实地见到一个句子就努力理解这个句子然后记住这个句子,没有多久他就会跟着中国人一起“了”了,到时候他再也想不起来要把这个问题当作问题了。而初始阶段主要任务不是“了”,是大量的实词,一般的句型,这才是重点之重点。而“了”“把”等等都属于难点,所以在许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难点”不一定就是重点。在初级阶段老师更应该明白什么是工作重点,这样,才能在学生犯“一根筋”毛病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困境,“骗”着他们过关。
    与此同时,老师要时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告诉学生:你的发音已经很不错了,我完全可以听懂;你的语法虽有小毛病,但一点儿也没有影响我理解你的意思……
    我想学生许多不伤大雅的小错,完全可以在他今后与中国人的交往中自行改正。初级阶段老师切不可追求完美,这里我有一个不知是否恰当的比喻,它就好像外科医生给一个直肠有问题的病人做手术,切除病灶接上肠子之后,必须马上一股脑地将肠子塞回去,这时医生切不可对肠子走向细细排列,重点是缝合肚皮,如果医生过份追求肠子排序的完美,我想病人一定会死在手术台上,因为时间拖得太长了。手术后,人体自身的机制会把它调顺的。同样道理,人脑的语言机制也会自行将“了”和“把”给调顺,关键是时间。
    总之,在学生学到三四个月的这一阶段,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规律,学生一定会出现一些困惑,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引导不得力就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我斗胆提出这样的口号:若不能雪中送炭,切莫要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