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正月十五话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灯节。这一夜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天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元宵(南方一些地方叫汤圆,也称浮圆、圆子),取其形圆音圆,寓意团团圆圆。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据说早在汉朝就有了。但当时不叫元宵,也不称汤圆,而是叫“油槌”。“油槌”是怎么改称“元宵”的呢?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汉武帝时,一年腊月,东方朔进宫去见汉武帝,在后宫花园里遇见一个宫女正要跳井自杀,他拦住她,一问得知这名宫女名叫元宵,因思念家人又不能相见而痛不欲生。为帮助元宵见到家人,东方朔想了一个计策:他先在民间散布“每年正月十六,天上的玉皇大帝要烧长安城”的流言,使得朝廷上下都十分紧张,然后向汉武帝建议:主管放火的火神喜欢吃油槌,只要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让宫女们做油槌给火神吃,火神心一软就不会放火了;同时家家户户点上灯笼,放起焰火,好像全城着了大火的样子,就可以骗过玉皇大帝。汉武帝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就按他的主意安排下去。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宫女们把自己做的油槌拿出来,敬献火神;皇帝带领宫女们换上便衣出宫观看。元宵也利用这个机会出宫和自己的家人相见。
    长安一夜无事,汉武帝很高兴,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这样做,还准许大家品尝油槌。由于元宵的油槌做得最好,大家慢慢就把油槌改叫“元宵”了。从此,元宵每年都可以借正月十五挂灯放焰火的机会跟家人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