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尝试一下

    
    焦辉郢
    
    现在中国人学外语,最热门的事之一是请“外教”(即外籍教师)。为什么?除了教学方法以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的大、中学的外语教学都是用普通话做媒介语,可是效果呢?普遍是读写能力强于听说能力,学生用所学的外语和别人进行交际时感到困难,一是听不懂对方的话,二是由于发音不准对方也听不懂自己的话。目前许多学校已从课堂教学或师资力量上着手进行改革。有的用请进来的办法,即请外教任教;也有的用走出去的办法,即去国外培训师资,更有不少学生干脆去国外学习。
    外国学生学外语(汉语)有同样的问题,所以才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学汉语。
    利用媒介语进行教学是外语教学的方法之一,这个方法是有长处的,特别是对一些有特别要求的学习者。但从目前的大多数学习者的情况来看,都是以外语作为交际工具为目的的,他们的要求多了,标准也高了。借用媒介语的外语教学已经不尽适应当前学习外语的形势了。以学汉语为例,很多华裔学生或华侨子弟到中国来,除了为寻根以外,还想学会祖籍国的语言,多掌握一门交际的工具,他们要求自己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他们希望老师不用媒介语。有的同学明确表示,要是老师用媒介语上课,不如回到他们的居住国去学。
    在国外学汉语条件有所不同。例如,语言环境不同,课时少,教材选择的余地很小,师资缺乏等等,但是我想如果学生有着同样要求的话,不妨也试一试不用媒介语(包括零起点的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说汉语,让学生进入到汉语环境中,彻底丢掉依赖母语的拐杖,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开始可能学生不习惯,逐渐就会习惯了,这就和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听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再加上不断的训练,自然就可以开口说了。
    不借用媒介语怎么能让学生懂得老师所教授的语法?这是上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对有一些汉语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汉语很有限;对零起点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一无所知。这样做无疑提高了教师的工作难度,要做很多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汉语知识,要想办法利用学生知道的有限的汉语知识(词或句子)让学生理解新知识。对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要先教汉语拼音,要让学生掌握发音工具;要考虑怎样做可把学生逐渐带入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之中,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形体语言等;另外用手势代替课堂用语,并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在教学中遇到非要用媒介语不可的情况,那就选用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两个词。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考虑以下的问题:选择课文中的哪些语法?怎样深入浅出地由简单的语法导入新课或复杂的句式?所教授的语法能不能架构化(即总结成一个框架)?能否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有据可循?还有如何设计板书?句子的架构或例句怎样板书才更清楚和醒目?等等。
    总之,从备课到上课,老师本人都得进入汉语的状态之中,把媒介语的内容压缩到最少,直到完全抛弃,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多听多体会多说汉语,反复练习。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在不依赖媒介语的情况下充分活动,最后能用汉语说出句子,这就是最好的课堂效果。
    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觉得“太难了”,但是当他们可以用汉语进行交流时,就会尝到甜头。家长们可能有顾虑,但是我想如果孩子进步了,可能更会受到家长的欢迎。举个例子,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博瑞学校的幼稚园就设有中文课,一个金发碧眼的幼稚园的小男孩,虽然学的有限,但是有一天,在家里他竟然接了一个连父母都听不懂的中文电话,令他的家长吃惊不小,激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从此他们特别支持孩子学中文,连家里宠物小猫的名字也要请中文老师来起。
    我想再次说明的是这对使用媒介语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加大了教师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开始的阶段,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感到很困难。但是我还想说,无论做什么,播种和收获之间总是要有一个过程。
    以上仅是我的一个建议而已,老师们不妨大胆地尝试一下。另外,很可能有些同行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