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华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王功平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初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首次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UNESCO报告1982《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身处特殊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华侨华人要在21世纪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本文将着重论述华文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素质教育运作上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必要性
    1.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并创造知识的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其关键是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是创新型人才。他们必须能够面对竞争多变的未来社会,善于抓住机遇,追踪占领科技发展的前沿,并能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以迅速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求得自身的发展。他们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要有全面的、优良的道德品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华文教育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将华侨华人培养成符合此种要求的国际型、开放型人才。
    2.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一切方面都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战略性资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我们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第四届世界华商大会以“电子通讯与资讯新技术对环球市场的影响”为主题,以“华粹展北美,商网结全球”为口号(林振淦1999海外华人经济与世界华商,1998-1999年《世界经济文化年鉴》,世界经济文化年鉴编辑委员会,人民出版社)。这表明海外华侨华人要想在21世纪有更大的作为,就必须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其它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获取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保持信息、诠释信息和交流信息本领。这一任务也只有靠素质教育才可完成。
    3.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当今之时,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以确保自己的教育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因为“一个国家先成为教育中心而后才成为科技中心;先失去教育中心地位而后才失去科技中心地位;教育兴隆期越长科技兴隆期也越长;较短的教育兴隆期往往伴随一个较短的科技兴隆期”(姜国钧1999论教育中心转移与科技中心转移的关系,《外国教育研究》第4期)。
    面向世界的教育,不仅有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还关涉到我国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接受来华留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办学的生命线——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拓展华文教育,并实施素质教育,以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品牌。
    
    系统性
    这里的系统性,指在华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现代文化教育、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教育的个性化与教育的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学一直是最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在人类进入信息化的后工业化社会里,科学更是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被认为“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恩斯特·卡西尔1985《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科学教育受到过分强调,而人文教育受到冷落。而实际上,“科学只是给人以力量,有助于我们去掌握方法”,而“人文学科在所有的方面都高于科学,而且,这已是被西方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邹进1994《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因此,当今世界范围内重新兴起了一股人文教育复兴的热潮。如博伊竭力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博伊1987《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如同鸟的双翼,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为防止重蹈历史的复辙,一种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应运而生。这也正是华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南。当然,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观与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观有所不同,它重点提倡如下伦理价值:理解与和平、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等。其二者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彰显,相互促进的过程。
    同时,在实施人文教育与科学(科技)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这两种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实际应用、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时所持的思维、情感和内心状态等方面的不同。
    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现代文化教育
    目前,不少人看到西方现代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物质财富高速增长,就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后了,过时了。其实这两种文化各自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西方文化崇尚“民主”与“科学”,重视个人的价值而忽视群体的价值,重视发挥人的独立性、批判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而忽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忽视集体的协作。它在创造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造成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严重的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正如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1985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司)。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群体的价值,重视人伦和秩序,讲求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特别是堪称其中精髓的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1988年1月,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吴德耀1989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走向世界》第5期)。所以,华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既要包含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更不可忽视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
    心理学家艾里蒂在对创造性进行综合性研究后认为,创造性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综合物——一个无意识思维的、原始的、无理性的方面与有意识思维逻辑的、有理性认知方面的综合体”((邵瑞珍1983《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后者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前者包括灵感、直觉、意志、情感、动机、兴趣、欲望、本能等非智力(主要是“情商”)因素。以往的教育大多是指以传授理性知识、培养理性能力(即逻辑认识能力和逻辑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唯理性教育。而戈尔曼等人认为,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智商)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其中主要是情感因素——“情商”)的影响(戈尔曼1997《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显然,为培养在未来社会成功的华侨华人,华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就必须突出发展学生的“情商”,亦即大力实施非理性教育,从而将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教育的个性化与教育的社会化
    教育个性化,指教育过程中,重视个性,发展个性,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教育个性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关键。只有发挥个性,才能培育创造性。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自由与自律、个性化与社会化等,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性化不等于放纵、无秩序、不负责任。华文教育的素质教育在确定价值取向时,应该融合教育目的“个性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的精髓,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鼓励学生天才、能力和个人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从而培养出既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又有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的新人。
    
    实践性
    1.转变华文教育观念
    华文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指转变教育价值观——当代华文教育不但要传承过去,接纳现实,更要设计未来,即要“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种新人必须能够迎接21世纪“三个世界——技术的世界、无边界的世界和两极分化的世界”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微观上就必须实施以个性发展为基础、以创造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观念的转变,不单是为了华侨华人创新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21世纪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更是为了身处危险境地的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革新的关键,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必先提高教师素质。华文教师素质包括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每位教师的个体素质两大方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包括:年龄结构(老、中、青)适当,职称结构(高、中、初)合理,地域结构(亚、美、欧、澳、非)协调,背境知识结构(文、理、工、农、医)兼顾。华文教师个体的素质主要包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既热爱祖国,又仁爱全人类。具有渊博的知识——既能文(人文),又能武(科技);既通中(中国文化),又通西(西方文化)。具备很强的各种能力——既有高智商,又有高情商;既会教书,又会育人;既会合理传承,又会大胆创新。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体魄强健、精神振奋、心胸豁达、意志坚强。
    3.丰富华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
    经过广大学者的多年努力,华文教学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改进。由原来的读中文、写汉字,到现在注重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有些学者提出要突出汉文化的主要地位。但现在的华文教育,特别是海外华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汉语言文字教学,大多华侨华人学生只是能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对中华文化至多也是一些表面的、常识性的了解,还谈不上对中华文化有心性的体验,更难说用之指导自己人格的提升和人生的发展以及人类问题的解决。为此,必须加大华文教育中中华文化教育的力度。一方面,要加重中华文化精华的比例,有学者极力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增加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内容,开展实际的“读经试验”。这一做法华文教育也可以适当借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要素,真正做到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如词汇教学,尤其是成语教学,不但要求华裔学生会读、会写、会用,而且要领会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阅读教学,不但要求华裔学生会作题目,会划分文章的层次,会抓文章的中心,而且要能够辨证地提取文中的中华文化要义作为自己立身和处世的理念。
    4.优化华文素质教育方法
    实施华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将其与以往的所谓“应试教育”相对立。其实过去的教育也不全是应试,即使是应试的部分也有一些是值得现在借鉴的。因为“新的教育形式是既存的教育形式的增加,而不是取代原有的教育形式”。因此华文素质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借梯上楼。二是自从提出素质教育改革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方法,像愉快教育法、成功教育法、情景教育法、希望教育法、个性教育法、创造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对比教育法、典型教育法、个别教育法、感染教育法、预防教育法、冲突缓解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华文素质教育。但在引用时,一定要考虑到华侨华人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兴趣、爱好、动机、所在国籍以及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适人、适时、适地地采用。
    其次是采取自我教育法。素质的根本特征是内在性,即表现为人的品质的深层底蕴。因而决定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这一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律性,即自我教育。人的内心中都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从“自省”、“自知”、“自胜”,直到“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严格上讲,人的素质是不能直接教授的,素质教育的效果终究是取决于个人的持之以恒的自我教育。
    最后是大力开展隐性教育法。即重视教师的人格,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的校训、学风等因素对个体潜移默化的隐蔽作用。尤其是要开展访名胜(如故宫)、探古迹(如长城)、“寻根之旅”、“相约新世纪”等各种实践活动。
    5.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华文素质教育的成效时,不能单看华侨华人学生掌握了多少汉语词汇,能否用汉语进行交际,关键的还要看他们是否真正领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铸就了迎接新世纪严峻挑战的健全的人格。评价时应将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进行短期评价(一月或一学期)、中期评价(入校至离校)和长期评价(工作多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