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剪纸艺术
剪纸,又叫窗花,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据考证,从商代起(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为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 在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许多工艺美术应运而生,并出现了专业剪纸艺术家。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在清代,因为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坤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普通人家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璜、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倩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