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语音教学阶段的几点思考
北京华文学院张树权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汉语零起点的汉语入门者,初始时期总是将汉语拼音的教学作为教学重点,该阶段一般约2至4周,我们称之为汉语语音学习阶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不但会影响到学习者日后发音习惯的养成,也是打破学习者旧有发音定式的良好机会。然而这往往也是一个枯燥的阶段,如果教授得法,可以减少学习者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反之,教授不得法,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甚至对学习者整个学习汉语的经历都有影响。所以,正确、有效的训练原则和训练手段均十分重要,过去这方面有价值的教学总结和思考不少,但有些方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情感因素,不容忽视 对学习者而言,语音学习阶段是学习汉语的初始阶段,是“听和读”多于“说和写”,是目的语的信号“输入”大于“输出”的阶段。而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输入是占第一位的,不先解决输入问题,学习语言就等于是无本之木,学习的输入过程对学习者交际的开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krashen,S.D)的“情感过滤假说”(theaffectivefilter)指出“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着过滤的作用”。因为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怕出丑等心理因素乃至身体状况不佳而引起的心理因素,都能产生屏蔽效应而挡住输入。所以,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直接关系到该阶段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教育者在此阶段要做好课外、课内两方面的工作,而不要偏废一头。 课堂教学之外要下的功夫是: 第一,了解学生。如尽快掌握学生的母语、学习目的、学历、个性特点等基本情况。 第二,关心帮助学生。如帮助其熟悉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消除焦虑。 第三,建立关系和谐的学习团体。如让新生之间尽快熟悉起来,建立相互间的友善、信任和团结,最好让大家有集体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还要成为“益友”。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熟练应用课堂教学技巧。如语音教学中摸索出来的“教具演示、夸张发音、手势模拟、对比听辨、以旧带新、声调结合”等具体方法。 第二,教师的丰富经验要与热情结合。教师能主宰课堂,但不是使学生听话和紧张,而是要主动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如以鼓励为主,不过多纠缠某位学生的某个错误,如不到位发音。有意识培养学生开口的信心和热情,注意均衡全体学生的开口率,不让学生感到有远近亲疏之分。 第三,课堂指令固定、简易、清晰。如对老师课堂上发出的指令要做到语言固定而简洁,力求将教学步骤程序化,使学生不费力气就十分清晰教师要求做什么。 第四,严格执行教师的课堂要求。如发音口形是否到位,替换训练是否做到了人人开口,听一段对话或文章,是否做到了“速记信息”的要求等。第五,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学习内容过难,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畏难情绪。过易则无助于汉语的进步,使学习者没有成就感,从而丧失兴趣。所以教师应当保留一些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权利。 总之,消除学生的害羞心理,减少在异国他乡的挫折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和可接受态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中的低焦虑环境和低屏蔽效应,要牢记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拆除藩篱。学生的情感过滤越少,对信息的屏蔽也就越少。多年来针对海外华裔学生的华文教学办出的特色和取得的成绩,正是贯彻“热情周到,为侨服务”的侨务政策和“教书育人”华文教育教学方针收到的实效显现,是情感理论的佐证之一。 2.齐心协力,强化语音训练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虽然这一理论解释语言习得还缺陷重重,但我们认为在语音学习阶段,重点不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重点是形成一套良好的发音习惯。而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属语言的外部形式,所以在此阶段,我们是可以应用行为主义的理论,通过“强化”的手段过语音这一关的。 有人认为课程设置按轻重排列为汉语课、口语课和听力课,继而认为语法汉字当先,口语其次,语音听辨可捎带而过。其实,由于该阶段学习者大脑中储存的目的语信息很少,不但输出困难,可懂输入也比较难,写汉字更是处于“照猫画虎”的感性认识阶段。而语音的听辨可以忽略掉语义和句法,依靠人类天然的“模仿”本性即可完成训练。听力课的重要程度在此阶段至关重要,且对语素和词汇的听音辨调任务是首要的。故该阶段的实际教学操作要实行“语音听辨打头,句子听说结合,汉字读写跟上”的原则。该阶段三种课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手段要趋同,要齐心协力把语音的听辨和发声训练强化完成,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难点与重点的辩证认识及柔性处理原则 一般来说,难学的东西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它难以掌握。但对语音教学阶段的难点与重点应当辩证地认识。在难点即重点的认识前提下,我们要学会放弃,将教学难点不做重点去对待。过去我们习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认为教学过程中发现了难点,就抓住了重点。重点的训练对象往往是那些难以区别清楚的发音。比如,汉语拼音普遍被认同的难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难发易混的韵母:o、e和ü;声调和儿化等。然而,本人以为有些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特别针对有些汉语背景的华侨华人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比如,z、c、s、zh、ch、sh卷舌与不卷舌音。有些学生即使经过多次的纠正,还是难以改正,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存在着该语音系统的“化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当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发现这样的情况之后,应当学会放弃,进行“柔性处理”。所谓“柔性处理”是指教学中不固执追求硬性指标的百分之百的完美,而是通过手段的变通达到最大的完美。 我们提倡柔性处理原则,一则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很难完美无缺,最重要的是忌讳把学生逼得对自己的发音丧失信心,产生焦虑,从而产生强大的情感过滤。举例说明,在声调的训练方面,不一定要盯着黑板上的“五度标调法”而要求学生按55、214等摇头晃脑精准模仿,而只是求第一声拖长一点儿,高一点儿;第三声发低一点儿,轻声发短一点儿。还有,不一定拿着声母表领读个没完没了,或让学生背个滚瓜烂熟,而是将易混的声母出现在句子中。如果将“厕所在哪儿?”(cèsuǒzàinǎr﹖)“老师知道你迟到了。”(lǎoshīzhīdàonǐchídàole)“哥哥上课喝水。”(gēgeshàngkèhēshuǐ.)等作为标准样句,让学生读准记熟,不但可以在同一句话中体会、比较其中声母的区别,而且具备了意义的句子很吸引语音阶段学习的学生,满足了一点儿他们对表达的强烈需求,还调剂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此我们并没有降低对语音要求的意思,只是想强调,过高的要求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因为物极必反嘛。 4.过滤非言语信号的重要性 所谓非言语信号是指嘈杂的噪音、机器的轰鸣、录音广播、汽车喇叭、电流的声音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信号常常伴随着我们想听的言语信号被听觉器官所接收,使言语信号的清晰度受到了影响。为此,教学要为学习者创造条件,要竭力帮助学生把非言语信号滤去,不要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做无效功。这对初始阶段语音听力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它极易直接刺激学生的情感过滤,从而引起对听力训练的屏蔽。所以,硬件设备的建设是教学单位不容忽视的事情。 支持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既是教学管理、决策层的事,也是执行课堂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事,积极采取措施为学习者过滤非言语信号,教师责无旁贷。例如,因硬件不行而影响了对学生的言语信息的输入,老师便有必要再读一遍,而不是归责于设备的老化而一带而过。不清楚的输入还不如不输入,因为那样学生的听觉会产生避抗语声,甚至引起对声音的屏蔽,这就是为什么在课堂上会出现学生精神不集中充耳不闻现象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