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测试的结果看词汇教学的难点

    
    北京华文学院陈轩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语音、汉字研究较多,词汇研究相对较少;而词汇的发展,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变化,较之语音、语法的发展更为迅速,这就使我们的词汇教学增加了难度。
    在国家汉办公布的《汉语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丙丁级字共2905个,甲乙丙丁级词共计8822个。在教材中,特别是在初级教材中,大部分词都是用的基本义。由于汉语词汇中具有大量的多义词和近义词,而在实际的言语(口头的和书面的)现象中,一方面是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经常出现,一方面是出于表达的需要不可避免地使用近义词,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的困难。下面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测试情况
    这里是我校中级班部分学生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阅读课的测试资料。在22名学生中,有韩国学生9人,均在其国内就读于各大学中文系。泰国学生6人,全部为华裔,其中1人为其国内大学的中文教师,1人是其国内侨校的学生,其余4人为大学毕业生。印尼学生4人,均为华裔,在其国内大学毕业。日本学生2人,其中1人为华裔。意大利学生1人,华裔。22名学生都是本校中级(下)的就读生,其中少部分已在本校学习了一年半,而大部分是初到本校的插班生。
    测试时间分别为10月、11月、12月和次年1月,共4次。测试的阅读资料分别来源于《汉语系列阅读(第三册)》(沈兰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报刊语言教程(上)》(白崇乾、朱建中编,同上,1999年3月)、HSK样题和当时的报纸文章。具体篇目、题型及答错人数比例如下:
    第一次测试:
    教材①《我的选择在中国》词语解释29.5%,短文理解13.8%,判别正误24.9%。
    HSK①词语解释26.4%,短文理解18.6%。
    第二次测试:
    教材②《我赞美中国什么》词语解释29.1%,短文理解20.5%,判别正误9.6%。
    HSK②词语解释35.2%,短文理解13.5%。
    报纸①《专家提议建设“水银行”》短文理解16.4%。
    第三次测试:
    教材③《跳舞风波》词语解释18.6%,短文理解15%。
    HSK③词语解释30.7%,短文理解37.6%。
    报纸②《三峡截流水质未变》词语解释57.3%。 报纸③《都江堰截流成功》短文理解33.2%。
    报纸④《北京职工收入增长》判别正误39.1%。
    第四次测试:
    教材④《轻松开心过春节》词语解释22.2%,短文理解11.9%,判别正误13.6%。
    教材⑤《两万海外人士跨国就业上海》词语解释30.5%,短文理解17.3%。
    报纸⑤《哈恩正式与足协签约·亚洲杯进四强》短文理解17.3%,判别正误10%。
    以上所选的全部是客观性试题的答题结果,四次测试的错误率合计为:词语解释题29.9%,短文理解题23.2%,判别正误题21.5%。
    所选的测试题型示例如下:
    词语解释:我朋友写的文章上了今天的人民日报。(HSK①词语解释)
    A、刊登B、出现C、登高D、涂抹
    短文理解:在中国,离婚的人 。(课文②)
    A、很少B、很多C、现在比过去少D、现在比过去多
    判别正误:哈恩同意带队进入东亚四国赛决赛。(报纸⑤)A、对B、错
    阅读材料的难度是逐渐加大的。前三次安排HSK样题,第三次(HSK③)的短文理解题最多,而且比较难,主要为配合学生参加12月份国家汉办的HSK进行练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第二次开始增加报纸文章,以后逐渐加量(文章加长)。教材⑤也是报纸文章,其书面语特征很明显,采取了半开放式测试的方法,即在测试前要求学生课下自学并精读该文,答题时不准查字典,题目也相对难一些,所以第四次的测试题目最难。
    就测试成绩看,每次考试90分以上者为3-5人,80-89分者都在10人以上,余者多在70-79分,个别人不到70分。从成绩分布看,题目难度比较适中。具体到每个学生,历次成绩基本相似,排名变化也不大。这说明全体参试者的阅读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
    二、错题举例
    从上述测试情况可以看出,词语解释题的回答错误率高于短文理解题和判断正误题。
    阅读短文比起单独的句子,语言环境更具体,可借鉴的信息更多,语义外延的限制更明确,因此也容易得多。甚至有些同学在阅读短文时答错的题目,也是因为某个词形成了障碍,进而影响到一个关键句的理解,最后导致对全文某一方面的理解错误。这说明,到了中级阶段,词汇比汉字、语法更多地干扰了学生的阅读活动。下面是测试中错误率高、有代表性的题目举例:
    1、原来外面在下雪,怪不得这么冷。(甲级词、选自HSK②、10人错)
    选择:A从前的情况B突然的情况C没想到的情况D正在发生的情况
    2、这些东西一个箱子装不下。(甲级词、选自HSK②、14人错)
    选择:A不能容 B不能安装C不能带动 D不能容忍
    3、这一点可以从离婚率的增长来判断。(乙级词、选自教材②、13人错)
    选择:A评论B思考C区分 D认定
    4、三峡……优于三类水面的断面占49.27%。(乙级词、选自报纸②、14人错)
    选择:A截断 B断开 C侧面 D截面
    5、经理把要办的事情给交待了一下,……(丙级词、选自HSK①、20人错)
    选择:A嘱咐 B解释C指导 D担任
    6、这孩子竟会下棋!(丙级词、选自HSK②、15人错)
    选择:A出乎意料 B意料之中 C终于 D后来
    7、两个球队对抗了很长时间。(丁级词、选自HSK①、14人错)
    选择:A打倒 B相持 C抵抗 D反抗
    8、外国人来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丁级词、选自教材④、20人错)
    选择:A追赶 B驱逐C挨着  D逐渐
    9、他们两个…不太合得来。(选自HSK③、16人错)
    选择:A融洽 B高兴  C联系D合适
    10、我们都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选自HSK②、16人错)
    选择:A很轻松 B很努力 C很累 D很快
    11、他们…在中国呆了个把年。(选自教材①、12人错)
    选择:A一年 B一两年C今年 D去年
    从以上错题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错误集中在多义词、近义词、熟语等方面,分述如下。
    1、多义词
    “多义词”区别于“单义词”,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各个意义之间有一定关联的词。多义词的义项包括: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如“上”,《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由此可知,“上”的本义是“高”,与现代汉语“上”的基本义“位置在高处的”是一致的。当然,也有很多词的基本义与本义不一致的情况。如:“走”,《说文解字注》:“走,趋也。释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意思说“走”就是“跑”。这与《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走”的本义:“走①,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并不一致。上述错题举例中的(例1)“原来”一词,学生大多知道其有“起初”的意思;而该句中用的是“原来②:表示发现新情况”,不清楚这个意思的人就答错了该题。
    由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相关的意义是词的引申义。如“上”,《现代汉语词典》:“上2:①由低处到高处;……⑨登载;……”前面提及的题型举例·词语解释:“我朋友写的文章上了今天的人民日报。”其中的“上”就是用的义项⑨,它既不是“上”的本义,也不是“上”的基本义,而是一个引申义。
    词的意义因比喻而产生的称为比喻义。如“这些事小王感到很头疼,她吃不好,睡不着。”(HSK样题)句中的“头疼”用的就是比喻义。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多义词,这使得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数量与难度都加大了。有的学生在遇到学过的词语时,由于对词的义项生疏,不自觉地采取了“过渡概括”和“转移”的学习策略,用已知的某词的基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新的语句,形成错误的理解。这成为外国学生及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
    2、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概念义相近或基本相同,但又有某些细微差别的一组词。这种细微的差别分别表现在:词义侧重不同(如:建议、提议);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斗);词义轻重不同(如:批评、批判);感情色彩不同(如:女人、女士);语体色彩不同(如:进、入);适用对象不同(如:美丽、漂亮);搭配关系不同(如:有点儿、一点儿)。对学生来说,这些细微的差别不是“就词论词”能讲清楚的,而是要把它们一组一组地放到具体的语言背景当中进行对比,加以区分。上面错题举例中的(例2)“装不下”的“装”要求用“容纳”去替换,这是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的替换。学生不知道“容纳”的意思,就转而选择“安装”,以为其中也有个“装”,大概不会错吧。错题举例中的大部分题例(例3至例9)是“以词解词”,在选择答案时,既要区分近义词,又要了解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这就不如阅读短文的题目,有的生词可以跳过去或根据上下文猜测其义,因此,这类题目要难得多;而且,这也是学生课上课下问得最多的一类问题。有些近义词尽管已经学过,但在使用时仍然会感到难以区分,因此,近义词也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
    3、熟语
    现代汉语词汇还包括沿用已久、结构固定的短语、短句,这就是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学外语的人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一个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字)都认识,却不懂全句的意思。譬如中国人遇到“DogDays.”这样的句子或短语,从字面弄不懂是什么意思,查了字典才知道它的意思是“三伏天”、“大热天”。外国人学汉语也常遇到同样的问题,错题举例中的最后三例(9、10、11)都属于这种情况。
    三、教学对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是分散并融汇在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课上进行,且贯穿始终的。词汇教学一般不宜多讲,而要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练习运用,以达到最终掌握的目标。所谓“精讲多练”,在词汇教学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一)重视短语(句)教学,以句(词组)带词。
    词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环境。一般来说,学生了解一个词本身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它什么时候用,与什么词搭配,以及在句中的什么位置上合适。因此,词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虚词尤其如此。如“关于、由于、对于、对”这一组词出现在选择填空题里,要想给学生讲解清楚,必须把每一个词放到相应的句子中,孤零零地讲这几个词,只能乱上加乱。
    (二)用对比法强调多义词各义项的区别和近义词之间的区别。
    有的学生说,他们把很多时间都花在这方面了,可是一旦遇到那些以词解词的HSK习题,仍然满头雾水,有时甚至错误连篇。因此,不可否认,近义词和多义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准确地给学生以最大的帮助。
    1、备课时找准重点词,确定多义词需要讲解的义项和需要辨别的近义词;准备相应的语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对比练习。
    2、通过不同的语言环境的对比,突出显示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不同之处或一组近义词之间的区别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词语。
    例如,我在某次备课时遇到“偷偷”一词,该课原句为“王京偷偷把钱明东的手表拨快了三十分钟。”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汉语程度,我准备了“悄悄”“轻轻”“秘密”等一组词进行对比。在上课时学生果然分别提出了这三个词,问它们跟“悄悄”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学还踊跃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释。在简短而热烈的讨论之后,我先用“秘密”的名词用法举例:“我有一个秘密”“这是我们的秘密”,以区别于另外三个没有名词用法的词,缩小了甄别范围。对剩下的三个词,先用学生说出的正确的句子、再用备课本上的例句进行示范,最后归纳说明其各自的词义概念:“王京偷偷把钱明东的手表拨快了三十分钟。”因为王京不想让钱明东知道这件事。“看到他睡了,我们动作都悄悄的。”说明我们尽量不发出声音。“我轻轻地扶了她一下。”“风轻轻地吹了进来。”表示力量不大。例句给出后,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没有困难了。这是学习课本上的一个词,附带着学了一组近义词。当然,如果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比较少,则应相对少给一些词;甚至,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理解并初步会用教材中出现的词,就可以了,不必整齐划一地要求。
    总之,对多义词和近义词要突出强调其“异”,通过这种归类对比,会有利于学习和记忆。
    (三)以练促学。
    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外语的人,大部分是为了掌握目的语的语言技能,而技能主要是靠练出来的。这首先包括课堂上的练——这是在老师的直接指导和随时纠错的情况下进行的训练,对于新知识、新技能一定要经过这一步骤,以便打好基础;也包括作业——学生的课外功夫——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仍然是在教师的密切关注下进行,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还包括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目的语的实践活动,利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目的语的知识和技能,在课下积极使用目的语,在词汇量、文化信息、语感等诸方面争取更大的进展与尽可能多的积累,通过阅读和语言实践过程对大脑皮层的反复刺激,达到记忆的目的,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对于课外练习,教师要给学生以热情鼓励和大力指导,把它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教学的继续,用教室小课堂的教学活动指导生活大课堂的实践,用生活大课堂的语言实践巩固教室小课堂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