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整合的理论探索
北京华文学院康晓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理论的深入探讨,在新的世纪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信息化”教学,以及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现“信息化”,仍然是困扰着很多教师的难题。 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很多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基本停留在技术手段的掌握上,有人认为只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现代化教学工具,就是实现了“信息化教育”,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技术手段的使用,只是信息化教育的一种外在形式,真正的信息化教育是依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实现的。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有效锻炼。这一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而是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挥、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要与信息技术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美国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兴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其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理念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认同。 1998年中国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2001年中国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互动”。 2002年召开的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二是要从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二、通过整合可以带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传统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迫使教育者不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自我超越和自我强化,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要,这个过程会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信息量的扩大,势必会使教学内容丰富化,从而打破教材的既定内容,将教学内容推向更加深广的层面。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变化。在技术支持下,对外汉语各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书中重点列举了21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如果和对外汉语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将会使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得到根本的改观。 三、整合可以促进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更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首先要作到教育思想观念的整合。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比如说有些“开口率”很高的口语课,实际上只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和要求下,反复操练有限的既定内容,以填满教学时间罢了。即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只不过是作为教师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造成了“人灌”加“电灌”的现象。使用现代化技术,却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不仅没有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强大作用,而且还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变由教师主导下的独立学习,为教师引导下的协作探究。因此,信息化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点表现: 1、基于资源的学习使教学内容摆脱了固定教学内容的束缚,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程度和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2、问题的提出和扩展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开发能力;3、在技术的支持下,针对同一问题、任务的解决可以有多种途径,学生可以选择最具个性的一种或几种;4、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以不同的速度实现不同的课程学习目标,而不是“以同样的速度接受同样的内容”;5、在某阶段,学生的任务是依靠各种方式的合作来完成的;6、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基于资源和过程的,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测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师实时监控、实时评价的手段。 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化学习方式创造了条件。 四、整合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其建构终身学习的体系。 中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指出: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各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 事实证明:“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引自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2000年1月)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词汇、句法结构等的理解和掌握上,而是要求通过针对话题寻找信息、组织成段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在实际交际环境中迅速融入语境、在语库中迅速选取材料、整体策划和运用超语言成分,准确、恰当、清晰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这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目标不谋而合。 语言本身也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特定时期和环境下的学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语言现象。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巩固、更新、重组各种语言知识。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本课程中培养起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其不断适应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汉语的终身学习目标。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整合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教育部门和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学院校逐渐加大对现代化教学的投入,从主观和客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信息化学习环境,也为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数字化图书馆、宽带入户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各种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也为信息化学习提供了条件。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设备工具也越来越呈现出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国家还鼓励各教学机构继续加大投入,升级现有设备,提高现代化教学、学习工具的使用率。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2000年,全国全部本科高等学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学校入网,并争取计算机网络进入5万名高校教授家中。”“改变落后、低水平重复的远程教育软件开发模式”,“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要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同时注意引进国外优秀远程教育软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的整合。 二、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再是阻碍整合的重要因素。 1、在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早期尝试的时候,确实出现过很多因为教师技术水平不过关而影响教学的现象,正是这个原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给很多人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印象。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政策、办法,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对外汉语教师都自觉参加了各种电化教学技术培训,操作水平不断提高。 本人认为,仅仅因为教师技术水平的局限就否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人们对任何一种技术的掌握,都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相对熟练、再到完全掌握和不断超越、更新的过程。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也不例外。教师们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 与技术水平相比,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的认识更为重要。衡量对外汉语教师信息素质的标准除了要看其是否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外,更要看其是否能够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的新的学习需要,即:是否从传统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向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者等角色转移。 2、外籍留学生,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高,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也很高,因此对于信息技术与口语教学的整合比较容易认同,从而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口语学习方式。 很多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早,效果也十分明显。美国的“教育行动计划”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要联上信息高速公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日本的信息化教育不仅在资金设备上大手笔地投入,还积极借助网络进行教育革新。1995年,日本111所中小学共同完成了“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该项目不仅让参加试验的师生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而且通过一系列科学试验,探索了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1989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高等学府中实施“计算机用于教学创新”的庞大项目,其目标是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相结合,实现对高等院校所有学科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方式的彻底变革。 在北京华文学院针对学生信息技术背景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79名学生(中高级班汉语学生,分别来自日本、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蒙古)中,10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陌生,其中97.5%的学生可以比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69.6%的学生会使用网络查找资料,36.7%的学生经常上网并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另有15名学生在国内所学的专业与计算机有关,21名学生希望将来从事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工作。 这说明,通过整合来实现培养学生自觉依靠各种信息技术深化汉语学习能力的目的,在现阶段已完全可行。 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自身理论建设、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和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的发展,都为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学科的整合指明了方向。 自信息技术诞生之日起,针对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应用于其他领域,从而带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整体协调发展的研究就从没有中止过。对外汉语是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多种学科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十分广阔。其中,对外汉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的研究也是热点问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整合理论的深化,对外汉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1995年在旧金山召开了首届“中文电化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要议题集中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2000年12月,第二届中文电化教学研讨会在桂林召开,会后所形成的论文集《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收录论文62篇,其中14篇开始涉及网络教育技术。2002年,该研讨会第三届会议论文集《E-learning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收录的论文不仅在内容上100%涉及网络教学技术,而且已经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整合细化到具体的课程分类。很多有建设性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理论的充分探讨,可以使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合有章可循,在实践中避免或者少走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