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华文学院 李嘉郁 这里所谈的文化实践活动,包括在华文教育领域内较广泛实行的旅游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教学及其它形式的民族文化教育等。国内几所涉侨院校一直将文化实践活动作为一项常规的教学内容,数十年来,已形成传统与特色,在海外华人社会亦享有一定声誉。 至二十世纪末,华文教育在质和量上都呈现出一种飞跃的态势,新形势下,文化实践活动在提升教学的效果,突出教学特色,促进学科建设以及获得社会效益等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不可低估。但是,文化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基本的乃至原则性的问题甚至未得以明确。其教学化、规范化、科学化势在必行。今谨将个人对此之点滴思考胪列如下,籍以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文化实践活动的形式及作用 关于文化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课堂教学,如开设历史文化课、中国概况、旅游地理等课程。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生的摄影、作文展览,演讲比赛,中秋节、圣诞节的文艺演出等。三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其以汉语长期班的游教活动最具代表性。“游教”,即旅游教学,这是一种融旅游观光和语言、文化教学、民族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其施行已久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已成为华文教育形式上的特征之一。 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文化活动最显著的成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华文教育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华裔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华文教育界非常重视而又倍感棘手的一个问题。华文教育的主体在海外。绝大部分学生是出生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并且,学生的低龄化和土生华裔儿童的增加是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虽然他们基于血缘的作用,易于对中文产生本能的心理认同,但是这种朴素的认同并不足以构成学习中文的根本动力。其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学习缺少相应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因而常使学生觉得难而又难,况且这种学习也不在主流教育系统的要求之内,故不能对学生形成压力。周末学校上课的时间也往往使天性爱玩的孩子觉得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些学童甚至是“哭丧着脸”来上课。至于将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意识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具备,加之华文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照搬国内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不少老式学校仍基本采用背诵、默写、造句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同时,对土生儿童已熟悉的主流社会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等未加以很好的研究和借鉴,从而使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加重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压力和厌倦感,学习中文仅出于对父母要求的“被动遵从”。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论题,一再被海内外华教界提出并加以探讨。研究华文教育多年的美国学者麦礼谦在谈到目前华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时曾说:“华教工作者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那些在90年代已占到(美国)华校学生总数四分之三的土生儿童学习中文的兴趣。” 在此,文化活动的作用不可小视。“借助文化的吸引力,激发学习语言的动力”,是华文教育工作者数年前即已指出的一条因应之策。《世界日报》曾发表中文学校学生王维萱的文章,她说:“我在中文学校参加的文化课是中国结,……我本来不喜欢上中文课,可是只有参加中文学校的人可以去上文化课,所以为了上文化课,我才愿意上中文课了。”这种感受具有典型性。中文学校所安排的旅游参观,座谈访问,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联欢等各种活动,在促进华裔青少年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成效,许多原本连简单中文都说不好的孩子在参加了夏令营后,“已不自觉地将中国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一定要学好中文的意识更油然而生”,孩子的这种变化往往令教师和家长感慨万分。 2、文化实践活动对于华文教育之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华文教育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说在八十年代即已露端倪,但以种种原因,曾一度沉寂。所谓“独立”,乃相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九十年代后期始,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呼声再起,且不仅仅限于语言文化教学方面的探讨,学者们开始立体地,多角度地研究华文教育,并提出不少颇有见地的见解与构想。 客观地说,鉴于目前华文教育的研究状况,建立学科的条件并不成熟。但是,我们应有这样的学科意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注意揭示华文教育的特殊规律,据此提出其理论、原则和方法,明确华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以之促进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 这里,我们认为,华文教育应具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通过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的兴趣和感情,使他们具有一些民族意识和归属感。华文教育的宗旨之一是使华裔孩子通过在华文学校的学习,能够对祖籍国和中华文化有一点认识和了解,产生一些兴趣和感情,至于他们以后是否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有所作为,是次一步的事情。 第二个层次,是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汉语技能和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无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贴近所学语言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对所学语言有切实的感受,这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第三,培养高级的汉语人才,即所谓的“汉学家”。华文教育同任何一种国家支持下的民族语言教育一样,不可能总是停留在普通语言教学的层次上,造就出一批高水平的汉学人才是其自身的必然要求。 对于以上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文化实践活动皆可发挥重要作用。 3、在进行汉语言教学的同时,有力地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帮助华裔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就学科体系而言,华文教育无疑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在质和量两方面的显著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这样一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同,已有诸多专家、学者、政府高级官员撰写文章,或公开发表言论,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涉及到我们在国际的地位。”呼吁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要更加突出介绍中国文化的比重”,“要主动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推广出去,使他们不仅学到汉语文知识,还学到中华文化的传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在国家汉办最近下达的十项重点科研课题中,文化研究也列为其中的一项。语言与文化并进,将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一直是华文教育秉承不移的明确宗旨,并且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就此而言,可说华文教育已先行了一步。 除此而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还担负着另一个重要使命,即培养华裔下一代健康的民族意识。今天,很多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存有“民族认同疲惫”,“不愿作华人”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还相当严重,然而他们并不能完全、彻底地融入当地社会,这使他们感到极大的困扰。如何完整他们的精神寄托与身份认同,华文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惟因如此,华文教育又被称为“海外的希望工程”。一般来说,华裔青少年对于中国,中华文化都有一点认识、兴趣、乃至本能的好感,如何使之强化、升华、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足堪注意,即,青少年之想法,观念的形成,往往凭借直接的观察和体验,而非说教灌输;而国外课堂上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介绍,往往失之偏颇甚至错谬,所以,实地了解中国、感受文化尤其具有现实的意义。近年来,由中国国务院侨办组织的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大型活动更在海外华人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寻根访祖活动在华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的教育难以企及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朱丽亚.方在寻根之后撰写了一篇文章,登载在1999年4月19日的《时代》杂志上。文章写道:“我一直对我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羞耻…….寻根的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感到自豪。我是个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高兴。”。一位参加北京夏令营的美国华裔学生在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后写道:“我被深深震撼了,心中充满了一种又强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让我记住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二、文化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前的文化教学,自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文化活动本质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更加丰富和完善,对于文化活动的意义和功能也应该做更深入的挖掘,在学术水准上更有待于提高等。目前看来,这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国内汉语长期班的旅游教学上。 关于旅游教学,一般的情况是,在华学习的长期班学生平时每两周一次,由学校组织,由教授语言课的老师带领,在学校所在地区进行参观游览。另有每学期一次赴外地游教。每次游教活动前,都有老师先行介绍讲解,并给学生看有关的录像资料。长期以来,虽然这种活动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且也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定位不够明确。虽曰“旅游教学”,但从游教的现状来看,很难确定其究竟是“教学”还是“教学的调剂”。关于游教的功用,虽强调其语言实践与文化教育的意义,但二者的关系如何,在实际运作中应依循何种原则进行处置?对此至今仍无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中的尝试。 定位的不明确必然导致操作中的无法可依,具体环节上的随意乃至放任之倾向遂成为不免。 选择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活动来开展游教,希望藉此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应为一次游教总体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然而,对游教的选题,各校大多是凭感觉,凭习惯,甚至以是否方便易行来确定。 有时选定了某些较好的游教题材,也确定了本次游教的具体目的,但在达致何种指标上则基本没有规划设计,更不可能在游教过程中有所体现,此直接影响了“这一次”游教的成效。 与之相应的一个问题便是游教前与游教中的讲解不够充分且缺乏针对性。虽然学校在游教前一般会安排相应的讲解,但教学目标、方针的不明确及对学生兴趣、语言程度、文化认知能力的忽视,往往使得这样的讲解流于形式。 游教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且因无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师的讲解也常常是随机的,讲与不讲,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往往视其本人的兴趣而定。在外地的游教虽也有当地导游的带领,但他们对华文教育、华裔学生并不了解,仅视之为游客,有针对性的讲解更无从谈起。 游教结束后,学校一般会组织相关的摄影、作文展览等,但其实际上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非针对游教活动的检测考核。此外,历次游教结束后,校方亦缺乏必须的总结与思考,游教工作几十年来进展不大,与此不无关系。 学生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学习要求,这一点与其它外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学习动力问题一直是华文教育界需正视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学生大多视游教为旅游,外出只为赏景拍照。而游教缺乏正规教学形式上的检验考核,所以也无法给他们造成压力。 概言之,目前游教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操作上的非教学化,流于游而失于教,游教作为一种独特且极具潜力的教学手段,远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三、关于文化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 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是涉侨院校一项长期的正规的工作,它不是一种调剂和点缀。 有三个目标是我们今后要争取达到的。 首先是实现文化教学活动和语言教学的更好的衔接。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充分利用汉语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里的交际活动等多条途径学习语言,把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不论是参观游览、座谈访问、还是游戏表演,都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提供语言习得的机会。很多东西,比如语感、地道的语音、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把握,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自然习得的途径,仅靠课堂教学很难收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国外很多学校采用“沉浸法”进行短期强化教学,想方设法使整个教学和活动场所“中国化”。在英国,更有很多大学的汉语教学都采取了“三明治”式的方案,即在本国和中国的学习交替进行。这种注重交际能力并身临文化境地的做法颇受欢迎,已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汉语教学部门所采纳。“中国实地经验”越来越成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期望文化教学所达到的第二个目标是,它能与海外中文学校的文化教育以及华裔学生特有的文化素质有所呼应。 最后,我们也希望文化教学在层次上有一个更高的提升,争取和国外汉学系的整体教学有所衔接,并且尽量做到适应华裔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特殊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