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学习到言语的使用

    
     ——口语教学探讨
    
    北京华文学院 陈轩
    
    一、对语言教学的再认识
    于根源先生在《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语言因人们的交际而出现而存在而发展。”“交际是决定语言现象的根本条件。”“语言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2月)这里从功能性方面圈定了语言能力的重中之重——交际能力。国外语言学界早有学者设计出了有助于交际法教学的“任务式大纲”,它区别于传统教学大纲的主要之处在于它是“过程式大纲”而非“产品式大纲”;简言之,是在教师布置、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的语言活动;这是一种模拟的交际活动,是教学中的交际任务。
    一般来说,我们在向学生讲授语言要素之前,已与学生进行了彼此间的交际行为。这包括:对到校学生的接待、生活上的安排服务,入班教育、班主任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和班级管理,任课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师生课下的交谈,等等。可以说,“交际”不仅是课堂上模拟的活动,而且是校园中真实存在的情况。由于我校学生中的华裔子女占绝大多数,其家族血统“根”文化的背景,决定了他们在汉语交际方面较之外国外族汉语学习者有更多的优越性。在这种以华裔学生为主体、以汉语同时又是祖籍母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中,语言教学的交际性特征得以凸现出来。
    
    二、学习者的交际需求决定说话课的教学思路
    1、语言知识教学与模拟交际活动相辅相成
    在自然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通过语言符号系统交流信息。语言知识教学,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规则系统。对成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目的语的语言知识掌握常常是在模拟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在模拟的交际训练中得以巩固的。因此在课堂上,通过模拟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活动,配合恰当的语言知识讲解,使学生既可以积累汉语知识,又能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在这里,交际的双方掌握相同的规则系统,是交际活动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2、说话课更需要进行交际活动
    说话是一种输出,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意图或交际双方的需求考虑自己说话的内容,并从长时记忆库中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匹配,在短时记忆中按照语法规则排列成句。最后以语音形式把信息传送出来。这个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完成的。因此,在说话课上最好创造出交际活动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常见的方法有:模仿问答、缩略叙述、改编表演、自由讨论、分组辩论等,多数情况下是几种方法合用。举例如下。
    例如:老师先给出小对话做示范(常用教材的内容):
    A:昨天你去哪儿了?
    B:我去商店了。
    A:你买什么了?
    B:我买了一件衬衣。
    熟读课文之后,开始做模仿练习:
    老师问一位学生:星期六你去哪儿了?(该学生答:我去商店了。)
    老师:哪个商店?(答略)你买什么了?(答略)
    老师:刚才说得很好。你能不能连起来再说一遍?
    学生想了想,答:星期六我去××商店了,我买了××。
    老师:好,请你问别的同学,他们去哪儿了?做什么了?
    这第一个学生应该是水平高一些的,要给别的学生做示范。必要时,老师先示范一遍,以减轻起步时的难度。接下来,学生依次提问,每个被问到的同学都很乐于合作,并且认真想了一下后才回答问题。在最初的艰涩消失以后,老师及时提出新的要求:后面说的同学,不能跟前面同学说的完全一样。于是,已经熟悉这个训练模式的同学马上动脑筋,结果,大家说的内容都有些不同了,先是时间不同、去的商店不同、买的东西不同,后来做的事情也不一样了。有的学生为了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活动,又是问老师,又是问同学,又是查字典,然后用新学的汉语词汇和句子把自己的意思补充完整,看到大家听懂了,自己还受到老师的表扬,十分高兴。
    这是初级班的课堂练习,要求每个学生敢开口,能把几个简单句连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当一个学生说的时候,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老师穿插着检查其他同学是否听懂了某一位同学说的内容,一般用问答法或者复述法进行检查。这样,学生在听和说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随着练习的继续,第二轮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延长句群的长度,逐步向语段训练阶段过渡。
    总之,要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一定要注意语料的选择和话题的角度,确保信息点的趣味性,安排预知信息差的言语交往,设计话语内容建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活动就会是成功的。
    
    三、语段训练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汉语思维方式
    汉语语法的结构单位包括:语素、词、词组(短语)、句、语段(句群)、篇章。其中,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结构单位,它是构词的材料。如“伟”、“丽”;有的语素能够单独成词,如“人”、“美”。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如“伟大”、“的”。词组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造句单位,如“来北京”、“努力学习”、“我的家”。句子是语言最小的运用单位,如“我学习汉语。”(单句)“他今天病了,所以没来上课。”(复句)语段是比句子大一级的语法单位,它由前后衔接的至少两个句子构成;这些句子的意义密切相关,并共同表述一个中心意思。如“在中国我有很多朋友。有跟我差不多的年轻人,有比我小十几岁的孩子,也有比我大几十岁的老人。”这个语段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告诉我们语段谈论的是什么问题,说明语段的基本意思。这一句既是该语段的话题又是它的中心句。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可以称为扩展句。当然,语段的结构种类很多,上例是比较简单的一种。
    陈亚丽认为:“语段首先是人的思维的基本单位。”“从理论上讲,人的思维内容是连续的和完整的……是由多个句子组成的语段。”(《文章学新探——面向未来的写作技法》1995)因此,语段的中心意思也是最小的中心意思(相对于自然段和篇章)。在课堂上,有时当一名学生做完练习后,老师提醒一下:“你还没说完呢。”不用多解释,这个学生就会想一想,然后做一点补充。这补充后的内容,比起补充之前,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段了。因为人的思维是以语段为单位的,要说的内容在说话者的短时记忆中已经形成了语段,但在用刚学的语言技能表达其一个思维单位时,需要“教练”扶一把。老师就像“教练”一样对学生既提出要求,又提供辅导和帮助。经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步掌握这一技能,最终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位华裔大学生跟老师交谈时的几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其中几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问题一:“老师,你有孩子吗?”问题二:“老师,你有丈夫吗?”问题三:“老师,你结婚了吗?”就单句来说,这三个句子都是意思清楚,语法正确的。但是,连贯起来,作为了解对方情况的一个语段来看,跟一般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显然不符。我们的心理习惯是:先问婚姻,次问丈夫或妻子,再问孩子。类似的问题在语段训练中就可以得到纠正。这里面既包含着汉语表达合体性的问题,也包含着对汉族文化传统和心理习惯的认同问题。要学好任何一门语言,这样的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语段练习不仅能够训练学习者的汉语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和引导学习者运用汉语思维方式进行表达,甚至思维。
    在零起点班的说话课上,应该尽早进行从单句模仿向多句表述的过渡,在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鼓励学生讲出真实感受,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非典”时期,有一次课堂练习的题目是“谈谈自己学习汉语的情况”。一名学生说:因为“非典”这个病,我的朋友回国了。老师不让我们出去。我觉得很寂寞,没有意思。(其中“寂寞”这个词是查字典准备好的)这段话叙述得很清楚,感情也很真实。借这个机会,老师插了一段话,简单介绍北京抗“非典”的情况(用汉语讲,尽可能用学生学过的词语和句型,板书生词),重点是医院收治非典病人的情况,医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以及对部分地区采取医学隔离措施的作用。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运用目的语的活动中,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从而稳定情绪,增加渡过难关的信心,珍惜学习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当时,学生的汉语水平还听不懂广播,也看不懂电视,他们只知道每天发病的人数很多,还有“死了很多人”(学生原话)。因此,在课堂上用汉语谈话的方式了解北京抗非典的情况,同时介绍他们从父母亲友那儿得到的国外的各种看法,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交际活动。在这堂课上,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被放到了首位,语言问题退居其后了,可以说是交际重于训练的一节课。在谈话过程中,每个人说的话都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每一个语段都是思维单位的真实表白。为了实现交际,学生会下意识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语段表达,并从听话人(他们主要看老师)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叙述是否清楚,必要时会主动进行补充。语段的训练在这里完全是实践性的、交际性的,老师主要以交际对象的身份参与活动,兼做目的语“教练”。这样的交际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语段训练比之单句练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飞跃。语段训练构建了一个操作平台,使得学习者比较顺利地从语言学习过渡到言语使用。初级(下)有一课的内容是:中国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因而出现了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其他方面发展的种种情况。课堂练习有“如果我当了父母”、“我的梦想”等一组题目。一个不太活跃的女生选择了“我的梦想”这个题目。她讲了父母请数学老师和化学老师给她做家教的情况,谈到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有名的化学家”,自己做的药能“卖到所有的国家”。听到这里,老师明白了:她家里可能有药品企业,一问,果然是这样。这名学生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读课文,了解到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联想到自己,从父母给自己请家教感受到父母的期望——结合实际,家里有制药公司,自己将会面临接班的问题——展望未来,确定努力学习的奋斗目标,用言语表达出来就是“成为著名的化学家,让自己的产品畅销世界。”(此句是老师按照学生的原意提炼出来的)在表述这段思维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名学习者“从语言的学习到言语的使用”的过渡。语段训练提供的平台,使学生“心有所思”则“口有所言”,用目的语披露心声,实现了用汉语的“我口说我心”。这无疑是对师生双方的鼓舞和激励。
    语段训练成熟的标志是语篇的形成。学生在经过从单句到语段的训练阶段后,可以进行语篇的训练。语篇要求所说的一段话完整成篇,用清晰的语脉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而且在不同的段落之间衔接紧密,照应得当。初期的语篇练习常常就是一个语段修改完善的过程,所以“语脉清晰”应该是在语段中解决的,而随后按照语篇的要求,就要解决“标题”和“开头结尾”的问题。以一场“辩论”活动为例,甲方观点是“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乙方的观点是“学习的结果比过程更重要”。老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弄懂这两个题目,并且讲清楚活动规则:重在参与,练习说话,不限多少,不拘形式;只要围绕己方的话题,形成一个集体发言即可。然后抽签分组,两组各自进行讨论后,轮流发言。辩论时,甲乙双方用共同的语料组织成不同的语句、语段,表达互相对立的观点。这样,每一方的发言必须保持“标题”、“观点”、“论据”的一致性,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站到对方立场上去反对自己这一方了。这可以看作是语篇训练的开始,为了降低难度,把个人说话改成了集体发言,以便单一练习语篇的“标题”。那些汉语水平稍差些的学生,也可以轻松地加入这个新的活动。他们即使只说一、两句(要求每人轮流说),也要认真地围绕着标题进行考虑,看看自己的这一两句话对于表述己方的观点有什么帮助。当然,这时候还谈不到语篇的形成,只要一个小组守住了自己一方的“阵地”,活动就算成功,其他问题都是次要的。下一个步骤是,语篇作为“篇”的结构层次和内容完整的要求。
    一般来说,最简单的语篇也要考虑“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部分常常就是话题,所谓“开门见山”,让听话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下面要谈论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问题。如让学生回答:某一篇短文的内容,是关于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问题的?你从哪一句了解到这个内容的?学生通过找“话题句”,也就学会了话题句的用法。语篇的中间部分是话题的扩展,它是对前面句子内容的阐述、说明、扩展或补充。而这一部分常常在语段中已经进行过练习。语段叙述要求语脉通畅,层次清楚,语篇阶段更增加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与照应,对语言技能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语篇常常进行面批,而且是一种师生讨论式的评改。这个过程既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又能帮助学生了解老师的汉语思维方式,因而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活动。语篇的结尾主要考虑篇章的完整性,一般要求内容的完整、意义的完整,对于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要求结构(形式)上的完整。由于有了前面语段训练的基础,因而语篇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很难。
    最后提一下,“说后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课上进行语段练习后,课下再写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巩固成绩,加深记忆,复习提高。
    综上所述,口语教学立足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际活动,立足于语段表达的训练;同时结合语言知识的教学,利用听说读写等多项技能的配合,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