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绳结艺术
中国绳结艺术,渊源久远,绚丽多姿,在中国民俗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 “绳”字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风俗通义》记载:上古之时地球上没有人,天神女娲“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又因为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呈现的。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彼此传递信息、表述思维、帮助记忆,都是用绳子打结。 中国结的外形美观复杂,千变万化,应用范围极广。在我国古代,人们穿戴衣服,最早是不用钮扣的,通常是以带束衣。例如东周墓出土的陶范腰带上的蝴蝶结,具有纽扣的实用功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前胸佩玉上的结,正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唐代的铜镜图案中,用一只飞鸟口衔一个“结”在天空展翅飞翔,有永结同心的含义。宋代壁画描绘的妇女襦裙上,美丽的结饰飘于裙侧。明清两代,“结”的装饰就更为普遍了。 “结”与“吉”谐音。中国结不仅造型、色彩优美,而且它的命名,如:双钱结、盘长结、如意结等,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在新婚的帐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意思是称心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在剑柄上装饰一个“发轮结”,有如轮转行、弃恶扬善之意;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结成绳,挂于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 “结”字还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不论是群策群力的“团结”,还是牢固、安定的“结实”,甚至甜蜜的“永结同心”,“结”都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因此,“结艺”这种具有生命力的形式美,也就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