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何妨向裁缝学习
北京华文学院罗桓 业内人士有句行话:教师应该作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这也堪称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它道出了现代教育的真谛。然而,如果从另一种意义上考虑,有时我们会无奈地发现,教师还是一个演员。导演和演员的重大区别在于:一个是“选择”,另一个是“被选择”。 每到新学年开始,许多教师会有类似的尴尬:一是教师一般不能选择学生,二是教师必须按照学校教学的统一要求,有时要把不太适合所接新生的教材传授给他们。教材和学生是教师无法选择的,他们的聪明才智主观能动性都好似演员拿到剧本以后,在导演的指导下才能得以发挥。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教师有很大的主动性,从另一种角度看,教师们又很被动。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应该有一个度。但这个度在哪里?还是那句老话:说来容易做来难。 学校教育讲究整体配合,这体现了现代教育和传统私塾的区别。教材上往往有进度要求、必讲篇目、必做练习等的规定,教师的教学任务一定要完成,按理说这反映了教学进步的一面。但有时实际情况是:按照教材的教学指导,面对你眼前水平不一的学生,很难达到教材编写者的期望值。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常为此困惑。前不久听一个裁缝朋友谈裁缝之道,无意中深受启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裁缝和我一样,同样有他的不能选择。他不能选择衣料,也不能选择顾客的肚子和后背,但他不仅没有像我一样乱了方寸,而且他还能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工作的喜悦之中。原因何在呢?他有一套非常好的工作程序。 首先,他粗略地看看客人拿来的衣料,热情地询问客人打算把衣料做成什么样的衣服。倘若一位客人意欲用华达呢为自己做一件汗衫,我的裁缝朋友一定会婉言相拒并提出更好的建议。 接下来,他会用皮尺仔细地丈量顾客的身高三围,可能此时他在想:虽然我不能决定客人的肚子和后背,但我可以研究他们的形状异同以便日后用衣料覆盖之。 再接下来,就是我的裁缝朋友脑子里的活动了,因而我只能揣测。他一定是在根据客人的体形和尺码,设计一个裁剪方案。 而后是画粉线了。他告诉我,有时好的裁缝和孬裁缝就相差毫厘之间。光有一个好款式在脑中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其变成平面上的具体尺寸。如果客人都是顺顺的标准体形,这不特别能反映出师傅的技术。我朋友的“绝活儿”就是中老年及特体裁剪。其实,即使是所谓顺顺溜溜的标准体形,也是人各相异。如果师傅的活儿千篇一律,一样会使穿者减色。 谈起“刀剪经”,我的朋友兴致盎然,话语滔滔。他告诉我:有的衣服穿在身上,让人觉得裁缝的手艺不好,穿者的体形不佳。此乃最糟糕的。 还有的衣服给人的感觉为师傅手艺一般,穿者体形很好。这是一种境界。实情是穿者体形一般,师傅手艺很好。 再有一种衣服给人的感觉是:衣服做得真好,人体形不好。此乃裁缝的大悲哀。其真实情况是师傅手艺比较差。 最后,他告诉我裁缝的真谛就是要对客人的立体身躯和布料的平面之间的关系非常了解,方可裁出最佳境界的衣服,穿在客人身上让人感到:穿者体形很好,师傅手艺不错。 最后他讲了他们行内的一句俗话:“三分裁,七分做”,意思是裁剪师傅裁得再好,如果缝衣服的师傅是个低手,出来的成品也会大减风采。因此,我的朋友兼“裁”和“缝”于一身。我嘲笑他不懂团队精神,他透出不屑的神情。 和朋友告别之后,我不停地想,裁剪的过程怎么和教师备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缝制过程为何又与讲课异曲同工呢? 教师接到一班新生,一定要逐一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深入了解,要了解其汉语的现有程度,甚至还要了解其脾气禀性。而后将整班学生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真如教育家们常说的那样,备课要“备学生”。 而后是备教材,如果你发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大大地超过了学生现有水平,即使课文的内容很好,你也应该大胆地删剪掉,这就好比裁剪师傅一定要勇于下剪子。有时你发现某些教材不够理想,语法不够完善,深浅难易也不太合适……倘若如此,教师自己也不要乱了方寸,你可以通过选择其中的重点词汇,以使你的课容易同其他教师配合。这就好比裁缝偶尔遇到糟糕的衣料时可以灵活地将其处理成辅料,达到“粗粮细做”的效果。 说到讲课,我们绝对应该借鉴“三分裁,七分做”这句名言。课前你课备备得再仔细,到了实战中也常会另有一番场面,所以一线教师一定要注意修炼驾驭课堂的功夫。 有时我们在电视上能够欣赏到名师授课的风采。到底人家是如何修炼的,笔者尚不得而知,或许他们与皮尔·卡丹是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