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新闻播报”作用浅说
北京华文学院邵力敏 中级阶段开设的《报刊语言教程》是为在华留学生开设的一门报刊阅读基础课,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外国留学生接触并掌握中国报刊常用词语、句式等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阅读当今中国报刊的能力。”(教材编写说明)教材全部内容选自中国主要报刊,以新闻报道为主,题材包括中国外交、卫生健康、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爱情婚姻、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中语言知识和国情、文化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是每个任课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界一些学者将报刊阅读定位为高级阅读,强调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阅读技巧了解信息、学习中国国情知识、文化知识的能力。认识的不同造成了教学法使用的不同,一些教师狠抓学生对课文中生词和国情、文化知识的使用和理解,很容易就将这门课上成了专业知识讲座课、一言堂,自己口干舌燥地讲了半天,学生要么没有反应,要么在书上记了好多,却不能活学活用。我认为,这门课既然定位为“语言技能课”,是报刊阅读的入门课,其课程性质毫无疑问是语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知识,从而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只是手段,语言知识的积累才是目的,而了解信息、学习中国国情、文化知识都是次要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应该包括:词语教学、句子教学、语段和语篇教学、阅读技能训练四部分。教学方法提倡固定教材与补充报刊材料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语言知识讲授与文化背景介绍相结合。教学环节与其他课型一样: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具体操作因人而异。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报刊语言教学和新闻听力教学其实都是对外报刊语言教学,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有效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阅读、听力理解和汉语交际能力。掌握这些技能固然需要语言知识做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对成人学习者尤其如此。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是通过教师创造的良好语言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多种多样的科学训练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参与教学活动。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把主要教学时间和实践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语言教学和实践的主要参加者。在此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将“课前新闻播报”引进课堂。 “课前新闻播报”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课下看新闻(报刊新闻、网络新闻,此处“新闻”指狭义的报道、消息类新闻),课上以播音员的身份讲新闻。每次课的前10分钟安排1至2位同学(视教学进度、内容难易度、学生水平而定),规定他将准备好的新闻找出3至5个较难的生词或词组、短句写在黑板上,并将词义解释写出,一般开始时可以使用英文注解,逐渐过渡到中文注解。然后由学生将新闻内容向全班同学讲出,结束后再由同学提问,教师对一些难点讲解。从教学实践来看,此法的引进对学生听说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 第一,强化了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 刚刚跨入中级阶段学习的学习者,学习时间短,语音、语调知识不巩固,词汇量少,汉语水平低,又是初次接触报刊语言,报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对学习者来说任务重、压力大,教师课上所讲的词汇、固定句式等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少,不容易消化吸收。而“课前新闻播报”要求学习者必须独立阅读新闻,课上老师重点讲练的典型词汇搭配、句式结构有了用武之地,日积月累,学生就会逐步熟悉和掌握报刊语言在词语和句式上的使用习惯和特征,如词语教学中的简称和缩略语、固定搭配,长句式的主干寻找等,从而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第二,“课前新闻播报”可以满足学生们“趋新”的心理需求 报刊语言教材是否要编写和使用固定教材,众多学者看法不一。使用固定教材最突出的问题是世事变化难料,报刊材料时效性强,固定教材所选的篇目内容再好再实用,过不了多久也会变成“旧闻”,学习这样的材料本来就有难度,一旧就更难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课前新闻播报”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欠,学生根据老师要求,从最新报刊上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难易适度的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既巩固了所学,增强了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又使大家了解了许多“新闻”,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一举多得。很好的实践例子如:课文的第二课《“世界艾滋病日”在北京》,学生的播报材料《五大措施遏制艾滋病》(《北京晚报》);第十课《我国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播报材料《出境游又添四国》(《京华时报》),固定教材与补充材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课前新闻播报”体现了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在准备播报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阅读技能,但同时习得的语言知识也促进了听力技能和口语技能的发展。据了解,学生在9月刚开学按要求听新闻时只能抓住只字片语,在学习了《报刊语言基础》课半个月后,听到有“……与……举行会谈”和“就……问题交换了意见”等结构的新闻时,已能抓住新闻主要内容,反过来,听的成就又强化了读,在播报新闻时,“讲新闻”和“新闻答疑”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训练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同样,“课前新闻播报”也适用于新闻听力课,听力为主,兼顾说读,几种技能同时发展。 第四,“课前新闻播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者在报刊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生播报前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和固定搭配的注解,教师可以很好地看出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理解偏误的原因。如学习者由于语句停顿、断句出现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在播报时,找出词组“出杀手锏”说找不到释义,中国人一看就明白,这是把“拿出杀手锏”分开了;又如把句子“将天安门广场装扮成花的海洋”中的“将”理解为“将要”。错误反映在各国的学生身上情况是不同的,产生错误的原因也是不同的,适时地记录和总结,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启示的。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播报及时纠正他们在发音、声调、语调上存在的问题。 最后,谈谈“课前新闻播报”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给学生定播报材料时要防止随意性,要选择一些阅读人群广泛、语言较规范的报刊供学生选择,不能不加限制地由学生去看。 第二,要求播报材料在内容上尽量与课文内容相关,新闻长度、难易度要与课文近似或略低于课文(对于初学者来说,现在所用教材难度偏大,再难学生会失去阅读耐心)。 第三,要求尽量选择与留学生生活相关或他们关心的内容。 第四,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的播报以足够的鼓励,以帮他们树立信心。播报的初始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准备,内容大致清楚就可以了,以后逐渐训练过渡到要求使用新闻词语和固定结构进行表达。对播报中原则性的错误一定要有错必纠,不能忽视,但非原则性的问题(如语气、流利度、不影响理解的生词)可以允许学生慢慢习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