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了”字教学

    
    北京华文学院陈轩
    
    在HSK语法大纲中,动词的“态”分为5种,其中用“了”表示(否定式用“没有”或“没”表示)的“完成态”和“变化态”均被列入了A级语法项目,因此,“了”的教学被编排在初级汉语课本中。我们用初级汉语教材的语料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单句中用“了”的正确率为:高级班81.1%,中级班81.4%,初级班73.9%;语段中(该用“了”的句子)用“了”的正确率为:高级班55.24%,中级班50.02%,初级班36.69%;另外,语段中错加“了”的句子:高级班人均1.3个,中级班人均0.32个,初级班人均1.35个。与国内的语文教学相比,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了”问题凸显。本文旨在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在教学中出现的一般模式,摸索“了”字教学的一些规律。
    
    一、专家学者对“了”的研究见解
    1、关于“了”的争鸣
    1.1词尾“了”:“完成”说、“实现”说、“实现—延续”说
    刘利和庞月光、郭振华认为: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也包括假设的完成(例:做完了再出去玩儿),它可以出现在各种不同时间的句中。
    刘勋宁把“了”叫做“实现体”的标记。
    金立鑫采用经典实验科学的方法研究词尾“了”,得出如下结果:
    ①弱持续性动词施事主语句/动词后时段成分+了:“实现—结束”(例:他吃了一碗饭。他学了两年汉语。)
    ②强持续性动词施事主语句+了:“实现—行为延续”(例:他养了一只猫。)
    ③处所主语/非持续性动词/形容词+了:“实现—状态延续”(例:门外来了几个人。他加入了学校篮球队。树叶红了。)
    1.2词尾“了”:“焦点”说、“重点”说
    刘勋宁认为:带“了”的地方是焦点所在。在单焦点句中,只有一个“了”;在并列焦点句中可能有几个“了”。(例:老师发现了他的举动,严厉地点了他的名。)制约“了”使用的条件在句外,而不在句内。
    赵淑华认为:有时同一个句子,“了”可以放在V1之后,也可以放在V2之后,那么,这两个句子强调的语义重点是不同的。
    1.3“了”之“届变”说
    关于现代汉语的“了”,历来有“分”(了1、了2、了3、了4)“合”之争。张黎主张对“了”给予一个统一的解释,认为“了”的共通的意义可以在认知平面上求得,这就是“届变”。其“届变”的主要类型为:
    客体性届变:时空性届变(下一站天安门了。)
    时轴性届变(他笑了起来。)
    性状届变(天气冷了。)
    主体性届变:视点性届变(我学了两年汉语。)
    评价性届变(太好了!)
    态度性届变(不了,不了。)
    1.4句末“了”:“变化”说、“新事态”说、“时标记”说及“起始”说
    郭振华认为:语气助词“了”用于句末,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还可以表示肯定,有成句的作用。
    刘勋宁认为:“了”表示该句所说的是听话人前所未知的新事态,这是“言有所为”所要求的。例如:“上课了!上课了!”其中“了”的意义在于报道一个新事态(这类句子出现在一个新事态即将出现之前而不能是远距离的)。
    刘勋宁认为:句尾“了”还起着“时”的标记作用。没有时间标志的时候,默认以发话时为参照(例:这孩子六岁了)。“V了O”结构(例:下了课)不能独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时”的规定。
    金立鑫曾将“了”分为四种:动词后的“了1”、具有补语性质的“了2”、纯粹表示语气的“了4”和句尾表示时体特征的“了3”,并对“了3”句式进行了测试。他认为,句尾:“了”(了3)可以表示“实现—持续—起始”。其表达的时间分为四个等级:①“将来起始”(例:就要下雨了);②“现在起始”(例:天晴了);③“现在起始或过去起始”;④“过去起始”(例:好久不见了)。而其中的③“现在起始或过去起始”是介于②④之间的,如果没有语境控制,该类句子在时体意义上是有歧义的,需要加入其他变量,才能确定其准确的时体意义(例:她去学校了、雨停了)。
    2、从教学语法的角度对“了”的处理意见
    2.1“简洁实用”
    赵永新主张用简洁实用的例句的形式介绍“了”的用法:A、语气助词“了”用在句末的作用;B、动态助词“了”在动词后的作用,以及对于动词后有动态助词“了”又有宾语的句子有哪些要求;C、否定式(没有)和正反疑问式(了没有)。
    3.2“详解细练”
    马盛静恒将“了”的用法分为11项,有的项内还有更细的分类。其分类归纳起来,大致可以看作四个部分:A表示改变、B表示完成、C表示时间、D表示强调。
    3.3“组装模型”
    谭春健归纳出“了2”句子的语法模型,为学习者组装句子提供意义和形式上的依托。其模型从意义方面的分类如下:1)已变和将变;2)自变和促变;3)量的积累和质的突变;4)始变和停变;5)能变和愿变;6)关系变化。其中每一项都有数种结构组合模型。
    
    二、对“了”字句型的归纳与分类
    参考前述的各种观点,笔者从教学实用的角度对初级汉语教材中的“了”字句型进行了归纳,大致如下:
    (一)“了”表示动作、事件的“完成”或“实现”(包括假设完成或实现)
    1、动词+(补语)+了:他来了。/我看见了。
    2、动词+(了)+宾语+了:他回国了。/阿里到(了)北京了。
    3、动词+了+宾语+动词+(宾语):我们吃了饭去看电影。
    4、动词+了+数量词+名词:妈妈买了五斤水果。
    5、动词+了+动量词+名词:我们读了两遍课文。
    6、动词+了+人称代词+动量词:我叫了她三次。
    (二)“了”表示“变化”或“出现新情况”(与以前的情况或对方所知的情况不同)
    1、形容词+了:天气冷了。
    2、名词/数量词+了:星期五了。/小明三岁了。
    3、动词+(宾语)+了:我不去上课了。
    4、动词+可能补语+了:我去不了了。
    (三)“要……了”表示“将要发生或将要变化”
    1、“要……了”:下个星期我妈妈要来北京了。
    2、“就(要)……了”表示时间更近:飞机一会儿就要起飞了。
    3、“快(要)……了”(此句型不可加时间状语):快下课了。
    (四)“了”表示“时间”
    1、“动词+(宾语)+时量词+了”表示从动作发生到说话时的一段时间:她毕业两年了。我来北京一个月了。
    2、“动词+了+时量词+宾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我在北京学了两年汉语。
    3、“动词+宾语+动词+了+时量词”或“动词+了+时量词+(的)+宾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小明念课文念了二十分钟。/小明念了二十分钟(的)课文。
    4、“动词+了+人称代词+时量词”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我等了她半天。
    5、“时间+没/不+动词+(宾语)+了”表示某种活动到说话时有若干时间没有发生:这孩子两天没上课了。
    6、“动词+了+宾语+就+动词+(宾语)”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很紧凑:男孩子们下了课就去操场打球。
    (五)其他词与“了”的搭配
    1、“太……了”表示程度很高:这件衣服太贵了!
    2、“可……了”强调“非常”:她可努力了。
    3、“都……了”强调“已经”:都迟到了,快走吧!
    4、“别……了”劝阻做某事(不要开始或不要继续做):别去了!
    5、“该……了”表示推测或提醒:该睡觉了。
    6、“……极了”表示程度最高:外面冷极了。
    (六)“了”的其他用法
    1、“……了”表示肯定的语气:例如“没办法了”对比“没办法”,前一句可以表示更加肯定的语气。
    2、“……了”起到完句的作用:例如“我把黑板擦了”,此句可以用在动作完成之前,也可以用在动作完成以后,需根据语境判断。其中的“了”主要起到完句的作用。
    3、“……了……了”表示已经做到什么程度/做了多长时间,并且可以表示要继续做下去:例如“我读了三遍课文了。”(我还要读呢)“他们学了两年汉语了。”(他们还在学习)
    4、“了”表示语义重点所在:例如A“我把那本书送给我的朋友了”和B“我送了朋友一本书”都表示此事已经办完,但A句可以重点说明“书”怎么样了,B句则表明送给朋友的是“什么”。在口语中,说话人常常用重音来表示自己的意思。有时,对“了”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句子本身,而要从说话人的“话外之音”(上下文隐含之义)去理解,才能解释得清楚。
    
    三、关于“了”字教学
    笔者认为,“了”涉及的语句模式多,难易差别大,在教学中可以分别从“语义分析”、“句型归纳”、“功能提示”和“交际需求”等方面进行处理。
    (1)语义分析——理解句中“了”的意思和作用
    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除了词序和助词是在语法的层面上起作用以外,很大程度上是语句所表达的意义决定了该语句的形式。什么地方用“了”,什么地方不用“了”,往往是说话人表达语义的需要。例如:“门口放圣诞树”应该是“放”之前说的,“门口放了圣诞树”说明(某人)“做了”这件事,“门口放圣诞树了”是在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情况,“门口放了两棵圣诞树”则要表示门口圣诞树的数量。如果通过语义的分析带出对“了”的讲解,并把语义分析和句型结合起来,用对比辨别的方法(有“了”与无“了”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在句中的作用,这样对于师生双方的教和学可能都会觉得容易一些。对学生的错句,也可以设计与其错句相仿的例句进行对比,从而免去讲解的周折,缩短学生走弯路的时间。
    (2)句型归纳——掌握“了”字的基本用法
    语言教学历来有“结构—功能”法的主张,对于初级班的学生来说,记住一些常用的句型还是很有用的。有些情况下必须用“了”,不用“了”就可能引起歧义;有些句子的词序要求是固定的,如果更改了则句义有变或语法不通。这些都可以用练习、记忆句型的方法来掌握。在教材中,有关“了”的语法项目常常分得比较零散,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比较清晰、尽量简洁的印象,以便于集中练习,加深记忆。待学生所学的句型有了一定积累以后,再集中练习,这样形成一个“了”字模块,练习起来也许会事半功倍。
    (3)功能提示——启发学生对“了”的练习和使用
    语言是练会的。学完“了”不等于会用“了”,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质的积累。学过“了”的语法项目以后,在课堂上应该进行相关的话题练习。话题的选择要包含“了”的部分功能,难度参照教材例句并随学生的汉语程度而定。例如“说一说你上个周末都做什么了?”这个话题就比较容易用到“了”,而“每个周末你都做什么?”显然不合乎要求。另外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如果涉及到用“了”的句子,教师应当加以注意并给予功能提示。例如“……了,用得好。”或者用疑问的语气重复一下学生所说的有缺憾的句子,再提示一下他叙述的话题条件,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补充。这样常会使学生不太困难地用上“了”。
    (4)交际需求——分散难点与回避变通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第二语言)一般是为了用该语言与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交际,因此,实现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应该是学习者最重要的目的。在实际交际中,由于受到具体的语言情境的限制,“了”字使用得正确与否,有时并不影响双方的信息交流;何况,“了”字的独特性使得它成为外国学生和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学术界对“了”字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论和便捷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
    首先,应该训练学生从接受输入开始,了解“了”在句中和文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对所输入的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对于一些常用的“了”字句型应当正确掌握并能熟练使用。前文第二部分所列的句型当中,(一)项1—4条、(二)(三)项、(四)项第6条是教材中比较早出现的,学生应当掌握。(一)项5—6条、(四)项1—5条学习之后一时掌握不好,可以在练习中逐步巩固。第(五)项,应该学一个记一个。第(六)项的用法就要融汇在语句、语段的整体理解中来体会了,开始时能读懂就是成绩。
    其次,鉴于“了”的用法从易到难,涉及了较多层面,因此在初级阶段,应允许学生回避使用“了”的较难的用法,允许在交际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通,用表示实现或完成的词语、其他助词、其他表示强调或表示肯定的方式等等代替“了”。例如:同学们吃了早饭去上课了——同学们吃完早饭去上课了;墙上挂了一些照片——墙上挂着一些照片;(我)没有办法了——我真的没有办法。除了影响语义表达或语法有错误或造成歧义的情况以外,可以用多种方法表达语义,减少用“了”的错误。相信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了”的使用也会是逐步增多,逐渐加强难度的。
    
    四、结语
    “了”字是一个看起来简单,而使用的起点也确实很容易的助词。但“了”可以用在很容易的句子里,也可以用在很复杂的句子里,这中间的跨度很大。如果从难易的程度来区分的话,大概可以分出许多个“了”来。因此,对“了”的教学最好能分成几级进行处理,每一级限制在一定的难度水平上;各个年级都可以有一个“了”字训练的模块,在不同的汉语程度上复习巩固“了”的用法,逐步完成对“了”的用法的学习,使学生用“了”的能力与他们的汉语水平同步增长,学出地道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