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服饰与课堂教学
北京华文学院 邵力敏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人类除了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以外,还会使用一些非语言性的手段,如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手段来表达或辅助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人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人们的思想、态度、愿望,不管是否有意掩饰,都会在自己的言行举止、神态上得到反映。中国人常讲的“仪态、举止、谈吐”中前二者都属于非语言范畴。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之一。服饰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化妆、饰物、随身携带物品等等。因为服饰是附着于人体而显示其意义的,所以我们说服饰是人体语言之一。服饰有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羞与文化展示。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服饰仍具有前两个功能,但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却越来越大。一个人的外貌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人体特征、情绪状态和服饰共同构成的。但是当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有80%到90%的注意力集中于他的服饰,因此,一个人的服饰是否得体可以给别人留下不同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说,穿着得体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衣着邋遢则易遭受冷落和疏远。同时,一个人的服饰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高级饭店是禁止衣冠不整者入内的。世界著名的IBM公司曾规定,公司代表和经理必须穿白衬衫、黑色套装和硬领子。目前虽已不再坚持必须穿硬领,但白色衬衫和黑色套装仍是IBM可信任的象征。这一传统现在在我国的公司白领阶层上也得到了很好体现。 个人身份、特点与所在场合与服饰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场合正式,对于服饰要求比较正式。在非正式场合,衣着则可以比较随便。但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在服饰方面的要求要比一般人严格些,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服饰是特别需要重视的,这是各种文化所共同的。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了解自己的服饰与学生所在国之间的差异,把握好自己的服饰尺度对课堂教学的促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来自五湖四海,对衣着服饰的不同看法会影响他们对教师的个人看法而影响课堂交际。针对这些,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做了一个《教师着装与课堂教学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适合教师的服饰搭配,以期对这一习焉不察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调查研究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 调查结果:1、83.33%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任课教师的课堂着装还可以。 2、73.33%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大部分教师的着装“一般,没什么特点”。 3、调查显示,63.33%的学生在第一次上课时注意的是教师的“举止”,其次是“服饰”(23.33%),然后是外貌(16.67%),最后是声音(13.33%)。这似乎与我们前面的理论有些不符,但外貌包括人体特征和服饰,服饰只有附着在人体才能显示意义,这样,将服饰和外貌的调查比例相加可以发现40%的比率显示服饰合适与否对教师的第一次课非常重要。同时这一项调查提示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另一个非语言交际手段——举止。服饰合适,举止不当同样影响教师形象。 4、60%的学生认为中国教师的课堂着装与他们国家的教师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这些国家(东南亚地区)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上课穿套装较多,而且女教师是必须穿裙装上课的。 5、具体到服饰,60%的学生认为他们会注意教师的“服装款式及颜色”,还有36.67%的学生会同时注意教师的“服装、佩饰和鞋的款式及颜色。”可见,服装的搭配很能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86.66%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服饰对他们的“第一印象”有影响(43.33%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13.33%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30%的学生认为有时有影响。) 6、谈到教师服饰的样式变化、色彩变化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影响,认为样式变化无影响的学生占30%,色彩变化无影响的占40%。这可能与教师服饰变化少有关,学生对此没有深刻印象。 7、对待男、女教师的上课着装,我提出了三种常见形式给学生选择:职业套装(如男士的西装,女士的套裤、套裙)、休闲装(如牛仔装、T恤、毛衣)和搭配合适的整齐、干净的服装。83.33%的学生选择了最后一项。只有10%的学生认为教师该穿职业套装。 8、在学生眼中,男老师和女老师的着装风格应该是不一样的,30%的学生认为我们学校的女老师的服装还可以再“活泼时尚些”,也可以穿休闲装上课,可只有23.33%的学生认为男老师的服装可以再“活泼时尚些”,而且认为他们不能穿休闲装上课(选择人数为0)。但60%的同学认为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着装都应“中性化一些”,即不过分严肃也不过分时尚。 9、谈到佩饰,36.6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佩饰对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有时有影响,并说明如果教师的佩饰太多或太刺眼时。46.67%的学生认为无影响。 10、同样,学生们对教师性别差异的看法使他们对教师课堂的佩饰有着不同的要求。60%的学生认为男教师上课只能戴手表和戒指;而女教师则还可佩戴受链、耳环等其它饰物。 11、最后,学生认为学校对教师的服饰要求不必统一规范,但60%的学生认为应该提出要求,30%的学生认为看见不合适的就要管。 调查数据给教师的服饰选择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眼里的教师仪表要求应当是具有职业美,即衣着、佩饰都要整洁和大方。整洁就是整齐和清洁,学生在建议中写到:建议教师应该穿得干净一点,最好每天换。衣服要端正、妥帖、干净、衣扣整齐,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大方,就是在服饰、发式方面不要过分追求时新华美。在学生提到的学校几位着装合适的教师大多是着职业装,发式简单整齐,除了手表、戒指没有其它佩饰的。一般说来,教师的服装样式宜庄重、明快和自然。衣服色彩不宜太鲜艳、太刺眼,而应以素雅、含蓄为好。但学生也希望老师尽量选择亮一些的颜色,这样才显得人精神。 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通常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它包括教师环境与桌椅排列、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教师应该也必须学会运用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Cooper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既然服饰语言有这么大的交际作用,那么如何着装才能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呢?服装专家提出了一个“协调自然”的原则。首先,着装要与自我协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自我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要想穿着得体,必须对自身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生理自我指个人的躯体。同服饰密切相关的有脸型、体型、肤色、肤质等,很多服装杂志都对此有详细介绍。心理自我指个人的心理品质,包括兴趣、能力、性格、理想等。服饰可以显示人的心理,同时也能掩饰人的心理,使他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一般来说,服装整齐者办事认真;穿戴简朴者勤俭;陈旧、单调者保守;好赶时髦者缺乏自信;色彩鲜艳者活泼;全身灰暗者冷静等等。社会自我指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同他人的关系,每个人的社会角色规定了他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规定了他的服饰。每个人的服饰应该同他的社会角色相吻合,恰如其分的穿着可以帮助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当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改变时,服饰也应做出相应变化。同样是教学活动,幼儿园老师的服饰搭配肯定与中学老师的不同。 其次,着装要合乎时宜。着装要与时间、地点、场合及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相协调。时间主要包括时代和季节。穿着要展示个性,同时也需顺应时代潮流。过分强调个性,追求新奇,不顾及社会规范是不妥当的。地点、场合指穿戴要适应场所、地区的变化,我们国人有时夏天会穿着睡衣满街溜达,甚至光膀子,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雅观不礼貌的。对象和目的是指着装应有利于达到目的,并获取对象的好感。可以看到我们的领导人在参加外事活动时都是西装革履,而下基层考察时则布衣夹克,这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与交际对象相协调的目的。 第三,着装要注意色彩搭配。服饰是由色彩、款式和质地等因素构成的,色彩是构成服饰的第一要素。研究表明,人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色彩感觉占到80%,服饰的协调主要是色彩的协调。色彩一般被分为三大类:以蓝色为基调的称为冷色调,多表现忧郁、悲凉的情调。以红色为基调的称为暖色调,多用来表现欢快和喜庆。黑、白、灰被称为无彩色或中性色,在色彩搭配时比较随意。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喜欢女老师穿得鲜艳些、活泼些,而男老师则反之,这恐怕是所有文化共通的。 总之,教师的服饰搭配要严谨、适度,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目的,从而通过服饰彰显个人身份、气质特点,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自己的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