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庙会
庙会也称庙市,它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如喇嘛庙宗教仪式“喇嘛打鬼”;城隍庙的“城隍出巡”;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 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仅以清末民初的会期为例:每月逢九、十、一、二号是隆福寺,逢三号是土地庙,逢五、六号是白塔寺,逢七、八号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号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难怪有人说,北京是庙会的天下。 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 以前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很多家庭主妇们都宁愿到庙市上去买东西,因为那里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也会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耐用。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 跟庙会相似的大型民间活动还有花会。 花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精湛的武术为特长,有的以杂耍技巧高超取胜,还有的以舞蹈俏丽而引人入胜。这些花会多为民间自行组织,城市和乡村中都有,而且极具地方色彩。花会转移场地时,沿街随路表演。 专赴庙会上表演的花会叫香道会。每逢进香之时,各路花会云集,蔚为壮观。北京最大的进香花会莫过于妙峰山庙会。届时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花会必来朝山,同类花会争相献技,各有绝招,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朝山花会路过颐和园北墙外时,慈禧听见锣鼓声,很想看看,但她不能随意出园,于是命人在园内临墙建“眺远斋”,居高临下隔墙而望。园外的花会演员们得知太后在看表演,便在广场上特意演出,渐渐地形成惯例:花会过此,必在场上献出绝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