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埙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也有用石、骨制成的。它的外形是椭圆形的,也有的是圆形、橄榄形不等。它的大小与鹅蛋相似,音有一至五个不等。最早的埙是一孔吹两个音,后来逐渐发展为六孔,是中音吹奏乐器。它的音色古朴、醇厚、浑圆,既能独奏又能同其它古乐器合奏,如钟、琴、瑟等。同时也是历代宫廷的雅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从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荆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河南郑州铭功路、三里岗商代遗址等中国新石器时代几种不相同的文化类型的重要古迹中,都发现了埙的实物,这些出土埙距今已有7000多年了。埙是我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骄傲。 埙的音色悲凉、萧瑟,擅于表现凄凉、哀伤的情绪。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对埙做了大胆的改革,把由原来只一个音孔发音,可模仿单调声音的埙,发展成了用12个音孔演奏出清音的复杂乐器。如今的埙在作曲家们的努力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乐队剧场I:埙》,就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90年代为埙写的一部作品。他运用了埙独奏与群埙的搭配,乐队与人声混用,具有古朴、典雅的特征。近些年来,一些音乐家们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埙来演奏,《华陀与曹操》、《张衡》等影视作品中也有埙的声音,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沉睡多年的乐器又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