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华裔学生“想学的”内容
如何提升华裔子弟学中文的兴趣是国内外的华文教师一直都在探讨的课题。 很多华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辛苦备课,投入很多,学生却听得毫无反应。鉴于此,一些有创见的华文教师提出:华文教师要打破传统,别再教那些老师们认为学生“应该学的”,而是教学生“想要学的”。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从课程设计入手。各中文学校设计课程时不要排斥新方法、新理论,因为华裔子弟在美国学校上课已经习惯新的课程设计,中文学校也必须跟得上时代,才能让学生们耳目一新,“如果窗户不打开,空气就不会进来。” 以往中文教学从生字、生词开始,再进入课文。但是语言学习无法切割,而是同时在表达观念、和环境互动,学习语言也学习生活知识,因此课程设计不一定要从学习词汇开始,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后,再进行生字、句型、语法的练习。 课程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把认为学生应该学的教给大家,而是必须合乎学生的需求。只有当孩子们想学的时候,学习才会有成效。 因此,中文学校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这个基础上为他们提供辅助的教材。除了传统儿歌童谣、新诗短文以外,流行华语歌曲、正在上映的电影等也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例如江美琪唱的“这里的Latte不像水”、“在有港口View的房间”,王力宏唱的“Baby你就是我的唯一”,信乐团唱的“Onenightin北京,我留下许多情。”这些夹杂英文的华语歌曲易学易唱,词意简单且重复,歌手也都为许多华裔子弟所认同。把他们的歌曲搬到课堂上来,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由浅及深地让学生掌握汉语。 学以致用,教学的实用性是最重要的。课堂所学的内容,学生马上在生活里可以使用,才能符合学生学习的目的。 此外,中文学校课程设计应该能让学生进行群体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只有老师学生之间互动的老形式。例如在课程设计时多设计一些分组交流,也可以展开各组的竞赛,让学生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主动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为了鼓励华裔子弟进行练习,还可以适度让学生从第一语言(例如英语)出发,来培育他们的华语文能力。因为他们从第一语言中已具备了对这个世界的常识和一般事务的概念,当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华语)时可以利用既有的经验,启发对语言的知能。换句话说,老师可多利用学生的“已知”,迁移引导到“新知”。 许多中文学校老师以为学生“不在意”学中文,其实是老师们“找不到窗口”或“找不对钥匙”。如果老师们抓住时代的意义,所教的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学生便能在不同的课程设计中开启新思维,感受新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