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课堂、对教材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在人们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变革,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诚然,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也是一种积累的学习方法,但无疑压抑了学生智力的开拓、身心的发展。因此,我们现今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遵循该教育理念,很重要的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下一番功夫:
    (一)课前备好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即把学生的兴趣也备进去。俗话说,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备课时,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内在因素,探索可令学生感兴趣且又与教材相关联的事物。不可一味地片面追求激发学生兴趣而扯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
    (二)授课伊始,充分运用多种教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好奇心强,对直观的、罕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如《长征》这首诗,教学前让学生看若干长征故事的电影片断;《鸟的天堂》一文可用唱片让学生聆听百鸟争鸣的声音等。当形象直观的教具搬上课堂,学生便会对这些实物产生好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三)授课时,使用恰当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兴趣(本文简称为激趣)的关键。
    教师可用画、表演、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绘来创设或再现文中的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激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如,教《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时,可让学生边朗读边动手画出“山围绕水、水倒映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的山水画。这样既可增强对课文的记忆,又可以进一步欣赏美的图景。又如教《矛与盾》这则寓言时,让几个学生分角色表演寓言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哲理,从而对学习此类文章也不觉得乏味。此外,配乐朗诵、复述故事、动手操作等也是激趣的有效方法。
    (四)适时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是激趣的难点。
    读书贵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寻找疑难,就会引发学生去刨根问底,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如《草船借箭》一文中,“借”是本文题眼,学生初读课文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借”字也许换为“骗”字更合适。究竟哪个字更好?只有熟知课文内容,才能找到答案——“骗”来的箭要用在双方交战中,又“还”给曹军,所以“借”字更巧妙、更贴切、更合适,因为“有借有还”嘛。因此,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成为课文中有关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凡卡》一文中,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有些段落为什么只有前引号而没有后引号?学生就会急于想知道答案。通过学文解疑,学生就会明白:凡卡的信内容太长了,分为好几段,而且是紧接着的,因此只到文章结尾才加上后引号。
    (五)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是激趣的延伸。
    枯燥无味的作业,会让学生厌烦;而有趣味性的作业则会让学生乐意完成。
    如学完《电子计算器与多媒体》,可让学生接触并动手玩玩计算机,化抽象为具体;《索溪峪的“野”》教完,让学生当当张家界的导游、介绍景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完后,让学生就父母对待子女的两种态度开场辩论会;《向往奥运》学完,可让学生准备一份采访体育明星的稿件,也可让学生动手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作用,在不偏离轨道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的目的。
    (菲律宾)许雅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