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大潮

    
    人们自古就喜欢观潮,尤其是我国的钱塘江秋潮,最为壮观。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写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北宋诗人王师道所写赞美钱塘江潮的诗句《十七日观潮》也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是唐代王维咏潮的诗句。它的大意是:夕阳西下了,晚潮涌来,江水猛涨,碧水和蓝天连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着天地。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又写了它特殊的壮观美。
    钱塘江潮为什么最为壮观呢?传说春秋时,吴国的伍子胥向吴王劝谏,遭到拒绝,被迫自杀,其尸投入江中,从此钱塘江就有大潮,来向世人表白伍子胥的满腔悲愤。其实钱塘江之所以形成大潮和它的地形有关:钱塘江外宽内窄,像只大喇叭,杭州湾口有100公里宽,进入海宁盐官镇江面仅有3公里了。口子大吞进的海水多,到了海塘水面越来越窄,水位迅速提高;加上横挡着一条沙坝,海水前进的速度减慢,后面的潮水涌上来好像碰到了一堵墙,潮头一跃而上。所以钱塘江秋潮开始像一条白链,从远处滚滚而来,隆隆作响;渐渐变成一堵高墙,奔腾咆哮。这时海水每秒钟前进10米,带来海水10至20万吨,潮头直到海塘激起9米高的潮锋后逐渐退去。因此,用“天下奇观钱江潮”来赞美它是当之无愧的。
    海水上涨就是潮。可是海水为什么会上涨呢?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它拽起来的呢?原来是高高挂在空中的月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对地球有一种引力,叫引潮力。每月阴历的初一和十五,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位置转到了一条直线上,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最大,潮也就大。一年四季春分和秋分时两次潮较大,尤其是秋分时潮最大。海底地形复杂,再加上海水运动有一定的黏滞性,所以海潮得推后些时间。古时杭州人每年阴历八月十七或十八纷纷来到江边,搭彩棚看台,观看大潮。一些勇敢的“弄潮儿”纷纷跃入水中,在急流中翻腾嬉戏。这种风俗从南宋起,经元、明、清各代,沿袭不衰。